關於醫家<葉志詵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葉志詵:清代醫家及其醫藥著述

生平與學術淵源

葉志詵(生卒年不詳),字東卿,又字廷芳,湖北漢陽人,清代著名醫家,活躍於嘉慶、道光年間。其醫學思想承襲歷代醫家精髓,融合養生、針灸與方劑學於一體,在清代醫學界享有盛譽。葉氏出身書香門第,自幼博覽群書,尤精醫學典籍,其學術特點在於將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。

主要醫學貢獻

《神農本草經贊》

葉志詵對《神農本草經》進行系統整理與註釋,以四言詩形式讚述藥物品性,便於記誦。該著作體現了葉氏對藥物性味歸經的深刻理解,補充了許多藥物的臨床應用心得,是清代重要的本草學著作之一。書中特別強調"藥性與臟腑相應"理論,對藥物的君臣佐使配伍有獨到見解。

《觀身集》與《頤身集》

此二書集中體現葉氏養生思想。《觀身集》側重形神調養,提出"形神共濟"理論,主張通過呼吸吐納、導引按蹻等法調和氣血;《頤身集》則專論飲食養生,闡述"五味調和"與四時養生之道,繼承並發展了《黃帝內經》的四時調神理論。

針灸學成就

葉志詵在針灸領域造詣頗深,其學說見於《漢陽葉氏叢刻醫類七種》散論中。他特別重視經絡理論,提出"針法以氣為主"的觀點,強調針灸補瀉應以患者體質為依據。在取穴方法上,創立"三部取穴法",結合骨度法與體表標誌,使取穴更加精確。

臨床經驗集要

《絳囊撮要》

此書為葉氏臨證經驗精華,記載內科雜病治療心得。書中對痰飲、鬱證等病機有獨特見解,提出"調氣為治鬱之本"的理論,並創製多首效驗方劑。其辨證思路強調"先辨六經,後察氣血",體現了仲景學說與溫病理論的融合。

《信驗方錄》與《五種經驗方》

兩書收錄葉氏家傳及個人驗方,涵蓋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。《信驗方錄》偏重急症救治,如中風閉證開竅方、癰疽消散方等;《五種經驗方》則按病證分類,每方皆詳述配伍原理與加減法度,體現"方從法立,法隨證變"的辨證思想。

喉科專著

《咽喉脈證通論》

葉志詵喉科代表作,系統論述咽喉病辨證施治。書中創新性地將咽喉病症與臟腑經絡聯繫,提出"咽喉為經脈之會"的理論,歸納出喉科特有的診脈方法與治療原則。對於白喉、乳蛾等病症的分型與用藥具有臨床指導價值。

學術影響與傳承

葉志詵所著《漢陽葉氏叢刻醫類七種》為清代重要的醫學叢書,現存多種刻本。其學術思想對後世湖北醫學流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,特別是在養生理論與實用方劑方面貢獻卓著。葉氏醫學注重實效,強調"辨證求本,方證相應",體現了清代醫學由理論向臨床實踐深化的趨勢。

葉氏醫術在家族中世代相傳,其子孫葉德泰、葉德榮等均以醫名世,形成漢陽葉氏醫學流派,在長江中游地區具有廣泛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