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頭風

病名溯源
大頭風,又稱「大頭瘟」,首載於《醫學綱目》卷十五,屬中醫外感熱病範疇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頭痛源流》進一步闡述其特徵:「頭大如斗,俗名大頭瘟,天行時疫病也。」此病多因感受天地不正之氣(即疫癘之邪),邪毒壅遏上焦,導致頭面紅腫熱痛,甚則潰裂化膿,屬中醫「時行溫毒」之重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疫毒:主因天行時氣不正,風熱疫毒之邪從口鼻或肌表侵入,上攻頭面。
  2. 三焦熱壅:邪客上焦(肺衛),若未及時疏解,則熱毒熾盛,循經上擾,結於頭面諸陽之會。
  3. 氣血壅滯:熱毒燔灼,導致氣血瘀滯,局部經絡阻塞,故見頭面焮腫脹痛,甚則化腐成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頭面紅腫熱痛,尤以額、頰、耳前後為甚,腫勢迅速蔓延,狀如「大頭」,皮膚緊繃光亮。
  • 兼症:初起可伴發熱惡寒、咽喉腫痛;熱毒深重時則見高熱煩渴、目赤、舌絳苔黃,甚則神昏譫語。
  • 變證:若失治誤治,毒邪內陷,可致癰腫潰爛,膿血淋漓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熱上攻證

    • 症狀:頭面微腫,發熱微惡風,舌紅苔薄黃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普濟消毒飲(《東垣試效方》)加減,重用黃芩、黃連清上焦熱,佐以升麻、柴胡引藥上行。
  2. 熱毒熾盛證

    • 症狀:頭面焮腫劇痛,壯熱口渴,咽喉糜爛,舌絳脈數。
    • 治法:瀉火解毒,涼血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清瘟敗毒飲(《疫疹一得》)合五味消毒飲,配合外敷三黃散(黃連、黃柏、大黃)。
  3. 毒瘀互結證

    • 症狀:腫處硬痛拒按,膿成未潰,或潰後膿液稠黃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透膿,解毒排腐。
    • 方藥:仙方活命飲(《校注婦人良方》)加野菊花、紫花地丁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大頭瘟者,係天行邪熱客於三陽之絡,發於面部,延及頸項。」強調此病與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密切相關,治療需兼顧經絡辨證。
  • 《溫病條辨》則從溫毒角度分析,認為「溫毒咽痛喉腫,耳前耳後腫,頰腫面正赤」,當以清熱解毒、透邪外達為要。

現代中醫見解
大頭風與現代醫學「顏面丹毒」、「流行性腮腺炎併發腦膜炎」等病有相似之處。中醫治療注重「給邪出路」,初期透表散邪,中期清熱解毒,後期涼血消瘀,並強調外治法(如針刺放血、如意金黃散外敷)以協同內服藥增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