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夜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夜半
① 時辰概念(十二時制之「子時」)
夜半為十二時辰之首,對應現代時間23:00至次日1:00,屬中醫「子時」範疇。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言:「肝病者,平旦慧,下晡甚,夜半靜。」此處「夜半」特指子時,乃一日陰氣至盛而陽氣初生之際。此時足少陰膽經當令,繼而轉交足厥陰肝經,故肝病患者於此時得以安靜,與肝主藏血、體陰用陽之生理特性相應。子時陽氣萌動,為陰陽交接之關鍵,養生強調「睡子午覺」,意在助人體順應自然氣機轉化。

② 泛指夜間(衛氣運行理論)
《靈樞·口問》載:「衛氣晝日行於陽,夜半行於陰。」此處「夜半」延伸指夜間陰分當令之時段。中醫認為,衛氣日行陽經二十五周,夜行陰臟二十五周。衛氣屬陽,夜間入陰則人寐;若衛氣夜不得入陰,則見失眠。此理論為「晝精夜瞑」生理節律之基礎,亦解釋「寤寐失調」之病機,如《靈樞·大惑論》所述「衛氣不得入於陰,常留於陽……故目不瞑」。

延伸理論連結
夜半與「冬至」相類,皆為陰極陽生之象。《黃帝內經》多次強調「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」,夜半時段之陰陽消長,不僅影響臟腑功能(如肝魂歸藏、心陽內斂),亦與六經病之「欲解時」相關。少陰病「欲解時,從子至寅上」,即因少陰為水火之臟,子時陽生可助陰病轉陽。此概念亦見於五運六氣學說,用於推算氣候與疾病週期。

古籍參照

  • 《類經》:「夜半為陰隴,隴者極也,陰極而陽將生。」
  • 《針灸大成》:「子時氣血流注於膽,膽氣升則五臟六腑之氣皆升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