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夜不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夜不安
證名。指入夜後坐臥難安、心神躁擾之證候,屬中醫「不寐」(失眠)範疇中的特殊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府血瘀:清代《醫林繩墨》明確指出,夜不安多因「血府血瘀」所致。血府泛指胸中氣血運行之處,瘀血內阻則擾亂心神,導致患者將臥即起、坐未穩復欲睡,甚者「滿床亂滾」,徹夜不得安寧。此證常見於情志鬱結、久病入絡,或跌撲損傷後氣血瘀滯者。
  2. 陰虛內熱:陰液虧虛,虛火內擾,入夜後陽不入陰,亦可見煩躁輾轉、臥起不安。
  3. 心脾兩虛:氣血化源不足,心神失養,夜間神不守舍而躁動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典型症狀為夜間躁動不寧,反覆起身、躺臥,伴見胸悶、舌暗或有瘀斑(血瘀證)。
  • 若兼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多屬陰虛;若面色萎黃、心悸健忘,則偏於心脾兩虛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血瘀證:主以《醫林繩墨》血府逐瘀湯(當歸、生地、桃仁、紅花、枳殼等)活血化瘀、疏肝理氣。
  • 陰虛證:選用黃連阿膠湯或天王補心丹滋陰降火。
  • 心脾兩虛:歸脾湯益氣補血、健脾養心。

與不寐之異同
「夜不安」與一般失眠(不寐)皆屬神志不安,然其特徵在於「動態躁擾」,強調患者肢體反覆動作、難以靜臥,此為瘀血或虛熱內擾之辨證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