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夜間發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夜間發搐
病證名,始載於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為小兒因潮熱引發的抽搐證候,其特徵為:每逢亥、子、丑時(夜間時段)抽搐不甚劇烈,但臥睡不穩,身體溫熱壯實,目睛緊閉或斜視,喉中痰鳴,大便色呈銀褐,乳食不化,多嗜睡,且口中津液不潤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脾虛心熱所致。脾主運化,脾虛則乳食不消,積滯化熱;心主神明,心熱則擾動肝風,引動內風而發搐。夜間屬陰,陰血內斂,若脾失健運,心火內熾,陰不制陽,故而搐動於夜間甚發。
辨證要點
- 時辰特徵:夜間(亥至丑時)症狀明顯,有別於日間發熱驚風。
- 痰熱徵象:喉中痰鳴、大便銀褐,乃濕熱內蘊之象。
- 脾虛表現:乳食不消、多睡、津液不納,反映脾運失職。
治法與方藥
治則當以補脾清心為主,標本兼顧:
- 補脾:選用益黃散(陳皮、丁香、訶子、青皮、甘草),健脾化濕,調和中焦。
- 治心:若心熱熾盛,合用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清心利尿;兼驚惕者,可配涼驚丸(龍膽草、黃連、防風、鉤藤等)瀉肝息風。
臨床補充
此證與「慢驚風」有別,後者多屬虛寒,抽搐緩而無力;夜間發搐雖有脾虛,但兼心熱痰擾,故治法須清補並施。若痰濕偏重,可酌加二陳湯化痰;若肝風內動明顯,可配合鉤藤、蟬蛻等息風止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