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夜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夜驚(中醫病證名)
夜驚為小兒常見神志病症之一,屬中醫「驚證」範疇,多因心神不寧、肝膽不調,或臟腑氣血失和所致。其特徵為患兒夜寐中突然驚醒,目睜神亂,起坐躁動,甚則啼叫驚呼,面色惶懼,發作時間短暫,醒後多不解其因,數日或數月後可能復作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
心肝火旺:
- 小兒陽氣偏盛,若心火亢盛或肝鬱化熱,擾動神魂,易致夜間驚惕不安。
- 可見舌紅、脈弦數,伴見煩躁易怒、口乾等症。
-
心脾兩虛:
- 思慮過度或病後體弱,氣血虧虛,心神失養,夜寐不穩。
- 可見面色萎黃、食少倦怠,舌淡脈細弱。
-
痰熱擾神:
- 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痰濁內生,鬱久化熱,上蒙清竅。
- 多伴痰鳴、寐中鼾聲,舌苔黃膩。
-
驚嚇傷神:
- 突受驚恐,傷及心腎,致使神魂不寧,夜寐易驚。
- 患兒平日膽怯易驚,脈象細數。
治法與方藥
- 安神鎮驚為基本治則,臨床需依證型加減:
- 心肝火旺:宜清心平肝,方用導赤散合鉤藤飲,或琥珀抱龍丸(琥珀、朱砂、金箔等鎮心安神)。
- 心脾兩虛:宜補益心脾,方選歸脾湯加龍骨、牡蠣以斂神。
- 痰熱內擾:宜化痰清熱,方用黃連溫膽湯加遠志、石菖蒲。
- 驚恐傷腎:宜滋腎定志,方用磁朱丸或安神定志丸。
針灸療法
- 取穴以寧心安神、調和陰陽為主:
- 內關(手厥陰心包經):寬胸理氣,鎮靜安神。
- 大椎(督脈):通陽泄熱,安定神志。
- 神門(手少陰心經):補益心氣,鎮驚止悸。
- 太衝(足厥陰肝經):平肝熄風,舒緩躁動。
外治與調攝
- 可配合小兒推拿,如清心經、揉小天心,以安定神魂。
- 夜間保持環境安靜,避免白晝過度嬉鬧驚恐,以防氣機逆亂。
此症與西醫「睡眠驚恐障礙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重整體辨證,調理臟腑氣血為本,標本兼顧以收長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