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夜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夜瘧
定義
夜瘧,又稱鬼瘧、陰瘧,為瘧疾之一種,特點為發作時間多在夜間。其病機與衛氣運行之晝夜節律失常相關,或因邪入血分、陰分所致。
古籍記載
- 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:
「瘧在夜發,名曰三陰瘧疾。」
此處所指「三陰瘧」,實為夜瘧之一類,因邪伏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,故發於陰時(夜間),證見寒熱交作,或但寒不熱,病程纏綿。 -
《張氏醫通·瘧門》:
「夜瘧,俗名鬼症。為邪入血分所致。」
指出夜瘧與血分相關,或因外邪深入營血,或痰瘀阻滯血絡,導致陽氣不得夜歸於陰,發為寒熱。
病因病機
-
邪伏陰分:
外感瘧邪(風、寒、暑、濕),未得透解,潛伏於三陰經,遇夜間陽氣入裏,正邪相爭,故發病於夜。 - 血分受邪:
邪熱或痰瘀入血分,血屬陰,夜間陰氣當令,血中之邪與衛氣相搏,遂發寒熱。 - 脾胃陽虛:
若中焦虛弱,陽氣不運,夜間陽衰陰盛,致瘧邪乘虛而作。
證型辨治
-
三陰瘧型
- 主證:發作定時於夜間,寒多熱少,或但寒不熱,頭痛身倦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- 治法:溫陽截瘧,調和營衛。
- 方藥:
- 七寶飲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常山、草果、厚朴等,以祛痰截瘧。
- 桂附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加減):適用於脾腎陽虛者。
-
血分瘧型(鬼瘧)
- 主證:夜間發熱,或譫語如見鬼狀,煩躁不安,舌暗紅或有瘀斑,脈細澀。
- 治法:活血透邪,涼血疏風。
- 方藥:
- 《千金》內補建中湯加減(升麻、柴胡、生首烏):升散血分之邪。
- 補中益氣湯加減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升麻、柴胡、桂枝、芍藥):適用於氣虛血弱兼瘧者。
-
痰濕阻絡型
- 主證:胸悶嘔惡,痰多黏稠,發作時寒熱模糊,舌苔厚膩,脈滑。
- 治法:化痰祛濕,和解少陽。
- 方藥:柴胡達原飲(《通俗傷寒論》):柴胡、黃芩、枳殼、青皮、厚朴、草果等。
與他病鑑別
- 伏暑(夜熱早涼):夜瘧多為寒熱交作,而伏暑僅見發熱,無明顯惡寒。
- 虛勞發熱:夜瘧有定時發作特點,虛勞則熱勢綿綿,無瘧邪之往來寒熱。
夜瘧之辨治需依體質與病機差異,或溫陽、或涼血、或化痰,總以調和陰陽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