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夜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夜熱
定義
夜熱,又稱「夜間發熱」,指患者於夜間出現發熱症狀,或體溫於夜間升高之證候。此症與晝夜陰陽交替、氣血運行規律密切相關,多因熱邪深入血分、陰血虧虛,或血脈瘀滯所致。
中醫病機
-
熱入血室
- 出自《證治準繩》,認為晝靜夜熱、煩躁不寧,乃陽氣於夜間下陷陰中,與血相搏所致。此證常見於外感熱病過程中,婦女經期或產後易發,因邪熱乘虛侵入血室(子宮或肝經血分)。
- 臨床表現:夜間高熱、譫語、胸脅脹滿,或月經異常。
- 治法:清熱涼血、和解少陽,方如四順飲子或小柴胡湯加減。
-
陰血不足
- 《血證論》指出,陰血虧虛則陽氣相對偏亢,夜間陰氣當令而血分不充,陽氣浮越,故見發熱。
- 臨床表現:夜熱早涼、盜汗、顴紅、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。
- 治法:滋陰養血、清退虛熱,方如青蒿鱉甲湯或當歸六黃湯。
-
瘀血內阻
- 《醫林改錯》強調,瘀血阻滯脈絡,陽氣不得宣通,鬱而化熱,尤以夜間陰血運行時發熱明顯。
- 臨床表現:夜熱固定不移、肌膚甲錯、唇色紫暗,或見癥瘕積聚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、疏絡退熱,方如血府逐瘀湯。
證候鑑別
- 熱入血室與陰虛發熱:前者多伴外感病史或婦科證候,後者以陰虛內熱為主,無表證。
- 瘀血發熱:其熱如潮,兼見疼痛拒按,與陰虛之綿綿低熱有別。
補充說明
夜熱亦可能與「營衛不和」相關。若衛氣夜行於陰而不得入,與營氣相爭,可致發熱,此類證候宜調和營衛,參考桂枝湯類方。此外,五臟陰虛(如肺腎陰虛)亦可導致夜熱,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。
古籍佐證
- 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:「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。」提示營衛失調可影響體溫晝夜變化。
- 《溫病條辨》對夜熱早涼之描述,進一步完善溫病過程中血分熱證的辨治框架。
(全文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