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夜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夜甚
「夜甚」為中醫古籍中所載之病理現象,意指疾病症狀於夜間加重,此說法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以《靈樞·順氣一日分為四時》為主要理論依據。其文曰:「夫百病者,多以旦慧晝安,夕加夜甚。」又進一步闡述:「夜半人氣入臟,邪氣獨居於身,故甚也。」揭示了人體氣血運行與邪正消長之關係,為後世中醫診療的重要理論基礎。
理論依據
- 營衛氣血循行說
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依時辰流注於不同經絡,晝行於陽(體表),夜行於陰(臟腑)。《內經》提出「人氣」即正氣,夜間潛藏入臟,體表衛氣相對薄弱,邪氣趁虛壅滯,故病情顯著。例如陰虛內熱者,入夜後陰不制陽,虛熱更盛;氣滯血瘀者,因夜靜血行遲緩,痛症加劇。 - 陰陽消長關係
晝屬陽,夜屬陰。陽虛者晝間得天陽之助,症狀稍緩,夜間陽衰陰盛,則畏寒、喘促等症加劇;而陰虛者反受夜陰影響,陰不涵陽,致潮熱、盜汗加重。此與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「平旦至日中,天之陽,陽中之陽也」的晝夜陰陽劃分相呼應。 - 臟腑經絡時辰學說
子午流注理論指出,夜半(子時)氣血注於膽經,後續依次流經肝、肺等臟腑。若某臟本虛或邪客經絡,值其當令時辰,正邪相爭尤甚。如肝病患者常見丑時(肝經當令)症狀加劇,與「邪氣獨居於身」之理契合。
臨床表現
夜甚現象常見於多類病症:
- 外感熱病:夜間熱勢升高,如《傷寒論》所載「陽明病,發潮熱」,與邪入陰分相關。
- 內傷雜病:如胸痹、胃脘痛等,因夜臥氣血凝滯而發作頻繁;虛勞者見五心煩熱、不寐,多屬陰虛陽亢。
- 神志病證:癲狂、譫語等症夜重者,常因痰火擾心,遇陰時而躁動益甚。
辨證論治要點
歷代醫家將「夜甚」作為辨證關鍵之一:
- 辨病位:夜間加劇之痛症,多屬血分或臟腑深層病變,如《醫林改錯》強調「入夜即痛」為血瘀特徵。
- 察病性:若症狀遇夜寒加重,多為陰盛或陽虛;夜熱早涼則主陰虛或邪伏陰分,見於溫病後期。
- 調治法:治則需順應晝夜氣機變化,如夜咳多用斂肺降氣,夜痛常佐活血通絡,契合「因時制宜」之旨。
此理論不僅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整體觀,亦為時間醫學之先驅,至今指導臨床辨證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