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頭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頭毒
病證名,又稱大頭傷寒或大頭瘟,屬中醫外感熱病範疇,因感受天行疫毒之氣而發。此症多發於特定時節,尤以氣候異常或疫癘流行時為甚,其特徵為頭面紅腫熱痛,甚則蔓延至頸項,故得「大頭」之名。
病因病機
大頭毒之成因,主要為外感風熱時毒或疫癘之氣,邪毒壅滯於上焦,導致氣血鬱滯、經絡阻塞。根據《嵩崖尊生書》所述,此病乃「感天行疫毒之氣而發」,說明其具傳染性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流行性腮腺炎或頭面部蜂窩性組織炎有相似之處。
臨床表現
- 頭面腫脹:初起頭面紅赤腫脹,多從一側開始,漸及雙頰、額頭,甚則腫脹如斗,皮膚緊繃光亮。
- 發熱惡寒:多伴隨發熱、頭痛、惡寒等表證,嚴重者可見高熱煩渴。
- 局部灼痛:患處觸之熱痛,甚則影響吞咽與言語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黃膩,脈象多浮數或滑數,反映熱毒壅盛之象。
中醫辨證與治法
大頭毒屬溫毒範疇,治療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散邪為主,經典方劑包括:
- 普濟消毒飲(《東垣試效方》):黃芩、黃連、陳皮、甘草、玄參、柴胡、桔梗等,專治大頭瘟,具清熱瀉火、疏風透邪之效。
- 清瘟敗毒飲(《疫疹一得》):適用於熱毒熾盛者,重用石膏、知母、黃連等,以清氣分、血分之熱。
若腫脹嚴重,可配合外治法,如以如意金黃散調敷患處,以清熱消腫。
古籍記載
除《嵩崖尊生書》外,《溫病條辨》亦將大頭毒歸類為「溫毒」之一,強調其具傳染性與熱毒壅結之特性,治療需及時,以防邪毒內陷,導致變證。
此病證體現中醫對疫癘之氣與熱毒上攻的獨特認識,結合內服外治,以達祛邪解毒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