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夜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
名詞介紹


夜啼

夜啼,病證名。出《諸病源候論[1]》。初生兒日間安靜,入夜多啼,甚至通宵難入睡,天明始漸轉靜。多為心火上攻所致。治宜清心[2]安神,用甘麥大棗湯[3]合蟬花散[4](蟬蛻[5]、白僵蠶[6]甘草延胡索),亦可用鉤藤散(鉤藤、茯神茯苓川芎當歸木香、甘草)治之。

《諸病源候論》曰:「小兒夜啼,其證有二:一者心火上攻,二者肝風內動。心火上攻者,其啼聲急而高,夜啼不止,如有火在胸中燃燒,其面赤,其目紅,其小便赤,其大便秘結,其舌紅,其脈洪數。肝風內動者,其啼聲緩而低,夜啼不止,如有風在胸中鼓動,其面青,其目黑,其小便清長,其大便溏薄,其舌淡,其脈弦細。治心火上攻者,宜用甘麥大棗湯蟬花散。治肝風內動者,宜用鉤藤散。」

甘麥大棗湯出自《傷寒論》,原文如下:

「甘麥大棗湯方:甘草二兩,大棗十二枚,小麥一升。上三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溫服二升,日三服。」

甘麥大棗湯具有清心安神、養胃和中之功效,主治心煩失眠、心悸怔忡胃脘脹痛、大便溏薄等症。

蟬花散出自《醫學入門》,原文如下:

「蟬花散方:蟬蛻一兩,白僵蠶一兩,甘草一兩,延胡索一兩。上四味,研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」

蟬花散具有清心安神、疏肝解郁之功效,主治心煩失眠、心悸怔忡、肝鬱氣滯、胸脅脹痛等症。

鉤藤散出自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,原文如下:

「鉤藤散方:鉤藤一兩,茯神一兩,茯苓一兩,川芎一兩,當歸一兩,木香一兩,甘草一兩。上七味,細切,蜜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」

鉤藤散具有清熱平肝、熄風止痙之功效,主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目赤腫痛、小兒夜啼、抽搐痙攣等症。

夜啼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,多發生於初生兒,以夜間啼哭為主要表現。夜啼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心火上攻、肝風內動、脾胃虛弱等。臨床上治療夜啼,應根據不同病因,辨證施治。如果夜啼是由心火上攻引起,可用甘麥大棗湯合蟬花散治療;如果夜啼是由肝風內動引起,可用鉤藤散治療;如果夜啼是由脾胃虛弱引起,可用參苓白朮散治療。

夜啼的預防很重要,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良好的睡眠環境,室內要安靜、舒適,光線要柔和。
  2. 不要讓孩子過度疲勞,睡前不要讓孩子玩得太興奮。
  3. 在孩子入睡前可以給孩子喝一杯溫牛奶,有助於安神助眠。
  4. 如果孩子夜啼嚴重,可以帶孩子去醫院就診,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。

參考資訊


  1. 诸病源候论(隋朝巢元方撰写的图书)_百度百科

  2. 清心福全 - Facebook

  3. 甘麥大棗湯 - 百度百科

  4. 蟬花散 | 中醫中藥網

  5. 蟬蛻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  6. 白殭蠶(鱗翅目蠶蛾科動物)_百度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