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夜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夜啼(中醫病證名)

夜啼乃嬰兒常見病證,典出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。此症多見於初生稚子,日間安臥無異,入夜則啼哭不止,甚則徹夜不寐,至雞鳴方休。

病因機轉

小兒神氣未充,心火易亢;或乳母過食辛辣,熱毒循經傳子。亦有胎中受驚,神魂不寧所致者。

證候辨析

  1. 心火熾盛證:啼聲洪亮,面赤唇焦,小便短黃。舌質紅,苔薄黃,指紋紫滯。
  2. 驚駭客忤證:夜驚哭驟發,神色慌亂,抱撫不定。夢中驚搐,山根青隱。
  3. 脾胃虛寒證:啼聲低弱,曲腰踡臥,吮乳乏力。大便溏薄,指紋淡紅。

方藥治法

  1. 瀉心寧神法
    主方:黃連導赤散(川黃連、生地、木通、甘草梢)加竹葉卷心。若見煩躁甚者,佐以硃砂安神丸。
  2. 鎮驚安魂法
    琥珀抱龍丸(真琥珀、天竺黃、膽南星)合遠志丸,煎服時加蟬蛻末三分。古法用梔豉湯熏洗足心。
  3. 溫運中宮法
    《千金》當歸芍藥散變方:炒白朮、炮薑、煨訶子,共研細末,以粳米湯調下。臍周可貼丁桂暖臍膏。

外治要術

  • 燈火灸法:於百會、湧泉兩穴,各爆燈火三燋
  • 膏摩術:以蓖麻油調吳茱萸末,沿督脈自大椎至長強反復推擦
  • 佩藥法:取辰砂、雄精等分,納絳囊懸嬰兒囟門

《幼科發揮》載奇方:取夜明砂、僵蠶各一錢,以童便浸焙,研末酒服。然今人多不敢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