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夜啼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夜啼痧

病證名,屬痧證之一,記載於清代郭志邃所著《痧脹玉衡》。此證多發於小兒,特徵為夜間啼哭不止,難以安眠,病因與痧毒內蘊、氣機阻滯相關。中醫認為,痧證乃外感穢濁邪氣,或內傷飲食積滯,致使氣血瘀阻,絡脈不通,發為痧脹。小兒臟腑嬌嫩,氣血未充,易受外邪侵擾,加之經絡敏感,故痧毒易發於體表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夜間無故啼哭,煩躁不安,甚則通宵難寐。
  • 肢體屈側(如腿彎、肘彎)可見青筋浮露,色呈紫暗,此為痧毒瘀滯絡脈之象。
  • 或伴胸膈脹滿,按之作痛,為痧氣壅遏胸中之候。

治法

  1. 刺絡放痧:若見四肢青筋顯露,可取三稜針或細毫針,於青筋處點刺,放出紫黑瘀血,以泄痧毒。此法乃《痧脹玉衡》所載「刺痧」之術,旨在疏通絡脈,調氣活血。
  2. 刮痧導滯:若胸腹脹痛,可用牛角刮板或瓷匙蘸香油,沿胸背自上而下輕刮,至皮膚現紅紫痧斑為度,使痧氣外透,氣機得暢。
  3. 內服藥療:可配合芳香化濁、行氣活血之劑,如藿香、砂仁、陳皮等,以化痧毒。若兼食積,可加山楂、神麴消導。

病機淺析
夜啼痧之發作,與「陽入於陰」的生理節律失常相關。夜間陽氣潛藏,陰氣主事,若痧毒內擾,阻遏氣血,則陰陽不相順接,神志失寧,故發夜啼。其證雖見於體表青筋或胸脹,實為內在氣血瘀滯之外應,故治當以通絡泄毒為要。

鑒別要點
需與小兒「驚啼」、「心熱夜啼」相區別。驚啼多因突受驚嚇,啼聲驚惕,面色青白;心熱夜啼則見舌紅、小便赤,宜清心安神。而夜啼痧以痧脈顯露、刮刺有效為辨證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