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夜星聚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夜星聚散

病證名,見於《眼科秘籍》,亦稱聚開障,屬中醫眼科疾病範疇。此症特徵為目睛所視之處,忽見點狀或片狀暗影,宛若夜間星辰,時聚時散,或隱或現,故名「夜星聚散」。其病機多與肝腎虧虛、氣血失和、風火痰濕上擾清竅相關,或因外感風邪誘發內傷,導致目絡瘀阻,神光不得舒發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腎藏精而生髓,若肝腎陰精不足,則目失濡養,虛火內擾,致使神光浮散。
  2. 氣血失調: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目絡失充,氣滯血瘀則阻礙神光之斂聚。
  3. 風火痰濕:外感風邪引動內火,或痰濕內蘊,上攻於目,擾亂清陽,因而視物見異象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自覺眼前有黑影飄動,形如星點,或疏或密,隨目珠轉動而變幻,時而聚合如雲,時而散若飛絮。或伴見眩暈、眼乾澀、耳鳴等肝腎陰虛之象,或兼頭重、胸悶等痰濕之徵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滋養肝腎: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,取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滋補肝腎,菊花清肝明目。
  2. 調和氣血:以八珍湯為主,佐以茺蔚子、決明子以明目通絡。
  3. 祛風化痰:選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合防風、蔓荊子,以熄風化痰、清利頭目。

此症雖以內傷為本,然外邪亦不可忽視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除藥物調治外,亦可配合針灸,取睛明風池肝俞等穴,以疏通目絡、調暢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