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掖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掖間

掖間,為中醫經外穴之別名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亦稱「掖門」。此穴位於人體側腋之處,屬經外奇穴範疇,臨床應用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穴位定位與解剖

掖間穴具體位置在腋下,當腋窩正中線旁開約一寸處,或於腋前紋頭與腋後紋頭之間取穴。其局部解剖涉及皮下筋膜、腋窩內淋巴結及神經血管分布,與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有一定關聯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
  1. 氣血調節:腋窩為手三陰經所過之處,掖間穴能調節心經與心包經氣血,緩解胸悶、心悸等上焦病症。
  2. 疏肝解鬱:肝經循行雖未直接經過腋下,然「肝有邪氣,其氣留於兩腋」,刺激此穴可輔助舒緩肝氣鬱結所致之情志不暢。
  3. 局部治療:傳統記載中,此穴用於腋下腫痛、淋巴結腫大等局部症狀,具散結消腫之效。

歷代文獻記載
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提及此穴主治「腋下狐臭」,反映其除濕濁、通腠理的作用。
  • 明代《針方六集》進一步將掖門歸為「經外奇穴」,強調其非十二正經所屬,然臨床可補經穴之不足。

刺灸方法

古法多以針刺或艾灸施術。針刺時需避開腋動脈,淺刺0.3-0.5寸,得氣為度;艾灸則以溫和灸為主,每次5-10分鐘,適用於寒性病症。

此穴雖非現代針灸常用要穴,然理解其理論基礎,可窺見中醫對人體氣血網絡的細微觀察與活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