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掖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掖門
一、經外穴名
掖門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其記載:「掖門在掖下攢毛中一寸,名太陽陰,一名掖間。」《千金翼方》亦載此穴,又名「腋門」。
- 定位
位於腋中線上,腋窩下1寸處(約當患者大拇指橫寬之距離)。 -
主治功能
- 諸風驚妄:指因風邪內動或肝風內擾所致之驚厥、癲癇、狂躁等症。
- 呃逆:又稱「打嗝」,與胃氣上逆相關,刺激掖門可調和氣機。
- 狐臭:此穴鄰近腋下,屬局部取穴,可疏通腋下氣血,緩解體氣。
- 瘰癧:即淋巴結結核,古稱「癧子頸」,灸掖門可活血散結。
-
操作方法
- 艾灸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。
- 針刺:需專業醫師操作,直刺0.3-0.5寸,局部酸脹感為度。
二、經穴別名
掖門亦為「液門穴」之別稱,屬手少陽三焦經之滎穴,定位於手背第四、五指間赤白肉際處(參見「液門穴」條目)。此名稱反映了古代醫籍中對同名異穴或同穴異名的混用現象。
學術補充
掖門之命名結合解剖位置(腋下)與功能特性(門戶樞紐),體現中醫「近治作用」與命名邏輯。其主治風症,與「風為百病之長」的理論相合,尤其擅長調理局部氣血瘀滯,亦符合「經外奇穴」多用於特殊病證的特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