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掖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掖癰

掖癰,又稱腋癰,出自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,屬中醫外科病證範疇,指發生於腋下之癰瘡。其病位在腋窩,局部可見紅腫熱痛,嚴重者化膿潰破,並可伴隨全身症狀如發熱、惡寒等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七情,肝鬱化火,或飲食不節,脾胃濕熱內蘊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,肉腐成膿。腋窩為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所過之處,經絡循行不通,鬱熱蘊結,故易生癰瘡。《素問·氣府論》提及腋下為「三陽經絡之所會」,故毒邪易聚於此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初起階段:腋窩局部紅腫疼痛,可觸及硬結,活動受限,伴輕微發熱、頭痛等症。
  2. 成膿期:紅腫疼痛加劇,硬結轉軟,按之有波動感,全身症狀明顯,如高熱、口渴、便秘等。
  3. 潰破期:膿液外泄,腫痛漸減,若膿出不暢,則易形成瘺管或頑疽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鬱結證:腋窩紅腫熱痛,伴頭痛發熱,舌紅苔黃,脈浮數,治宜清熱解毒、疏風散結。
  2. 肝火熾盛證:局部腫硬灼痛,情緒煩躁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燥,脈弦數,治宜清肝瀉火、解毒消腫。
  3. 濕毒蘊結證:腋窩膿腫纏綿難消,膿液黏稠,身重倦怠,舌苔黃膩,脈滑數,治宜清熱利濕、托毒排膿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為主,可選用仙方活命飲、黃連解毒湯加減。若肝鬱化火者,可佐以龍膽瀉肝湯;濕熱蘊結者,合五神湯加減。
  • 外治:初期可用金黃散外敷促其消散;膿成則切開引流,後以九一丹提膿祛腐;收口期用生肌散外敷,助瘡面癒合。

古文獻記載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腋癰乃肝脾二經濕熱凝滯,或忿怒鬱結而成。」強調調和肝脾、清熱化濕為治療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