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液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液道之中醫釋義
定義與經典記載
液道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口問》,指人體輸布與排泄體液之通道,尤以涕、淚等分泌為主要表現。經文云:「宗脈盛則液道開,液道開,故泣涕出焉。」此處指出宗脈(泛指重要經脈)氣血充盛時,會促使液道開放,引發淚涕外流之生理反應,揭示液道與經脈系統及體液代謝之關聯。
中醫理論基礎
液道之運作與以下中醫核心理論密切相關:
- 與五臟的關係
- 肝開竅於目:肝血充足、肝氣調暢,則淚液分泌正常;若肝經風熱或肝陰不足,可致液道失調,見目赤多淚或眼乾無淚。
- 肺開竅於鼻:肺宣發功能主導鼻竅涕液分泌,肺氣壅滯則液道不暢,見鼻塞流涕;肺燥傷津則液道乾涸,見鼻乾少涕。
-
經脈調控作用
液道受經脈氣血之調節,尤以陽蹻、陰蹻脈為要。《靈樞·脈度》提及蹻脈「濡目」功能,直接影響淚液分泌。此外,足厥陰肝經、手太陰肺經亦通過絡屬關係調控液道開闔。 - 津液代謝途徑
液道屬三焦氣化之「腠理—竅道」系統一部分。《難經》稱三焦為「水道出焉」,液道即為水道末梢之具體表現,與腠理開合協同完成津液「外渗—排泄」過程。
臨床表現與病理
- 液道過通:宗脈氣盛或外邪侵襲(如風熱犯肺)時,液道開泄太過,可見暴淚、涕湧,甚則涎唾頻出。
- 液道壅閉:氣滯、痰濕或寒凝致液道阻滯,見淚囊堵塞、鼻淵涕黏難出,或口乾涎少。
- 液道失養:肝腎陰虛或氣血虧耗,液道枯澀,表現為乾眼症、鼻腔燥灼,此即《素問》「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」之輕微表現。
與現代醫學之參照
中醫液道概念涵蓋淚道、鼻淚管等解剖結構,但更強調其功能性網絡。如「宗脈盛」之說,可對應交感神經興奮導致的淚腺分泌亢進;而「液道壅閉」則類似黏膜水腫或腺體導管阻塞之病理狀態。然中醫以氣血動態平衡解釋液道開闔,較解剖定位更具整體觀。
此釋義結合經典文獻與臟腑經絡理論,呈現液道於中醫體系中「功能—結構」統一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