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液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液脫
液脫為中醫特有之病機名詞,指人體陰液嚴重耗損,以致生理功能失調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決氣》:「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,腦髓消,脛酸,耳數鳴。」揭示了液脫與精微物質虧虛、形體失養之密切關聯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所言「液」,屬陰液之一,與「津」同為水穀精微所化,但性質較稠厚,主滋潤濡養,內注於骨節、孔竅、腦髓等處。《黃帝內經》將「液」與「津」區分,提出「津脫」與「液脫」之別:津脫多見於腠理開泄而汗出過多;液脫則因久病、熱病耗傷,或過度勞損,致陰液深層流失,影響更為深重。
病因病機
- 熱病傷陰:溫熱病邪熾盛,燔灼津液,或後期餘熱未清,陰液未復。
- 久病虛損:慢性疾患(如消渴、虛勞)暗耗陰血,漸至液涸。
- 過度耗傷:如大汗、大瀉、失血,或房勞無度,直接損及精液。
- 情志化火:五志過極,鬱火內生,煎灼陰液。
臨床表現
《靈樞》所述症狀集中於形體失濡與清竅失養:
- 骨屬屈伸不利:液虧不能潤澤關節,筋骨僵硬,活動障礙。
- 色夭:面容枯槁,膚色晦暗無澤,因液脫而氣血不榮。
- 腦髓消:液不充髓,頭暈健忘,甚則智力減退。
- 脛酸耳鳴:肝腎陰虧,陰精不能上奉,足膝痠軟,耳竅失濡而鳴響頻作。
後世醫家補充,液脫者亦常見口燥咽乾、小便短赤、舌紅少苔無津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津脫:偏表淺,以口乾、皮膚乾癟、尿少為主,罕見髓海空虛之象。
- 血脫:突出面色蒼白、心悸脈芤,與液脫之陰虛內熱有異。
- 精虧:多伴生殖機能衰退,而液脫更重整體陰液匱乏。
治法與用藥思路
液脫屬陰虛重證,治當「滋陰填液」,需重用厚味質潤之品,如:
- 熟地黃、阿膠:滋補真陰,填精益髓。
- 龜甲、鱉甲:潛陽育陰,適用於陰虧陽亢之耳鳴脛酸。
- 山茱萸、枸杞子:補肝腎,固攝下焦滑脫。
- 麥冬、天冬:滋肺胃之陰,助津液上承。
古籍如《溫病條辨》之加減復脈湯、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之地黃丸,均爲液脫證治之典範。
液脫一證,體現中醫「津液—形骸—官竅」之整體觀,其論述融合藏象、經絡與氣化理論,為臨床處治陰傷重證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