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殗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殗殜
殗殜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病名,屬勞瘵(癆病)範疇,與「骨蒸」、「傳屍」等病證密切相關。據唐代王燾《外臺秘要》卷十三所述,此病初起時,患者常見「半臥半起」之狀,體虛乏力,行動遲緩,故以「殗殜」形容其纏綿難癒之態。此病名亦作為「傳屍」(即肺癆或結核病類病症)之別稱,或指傳屍病初期症狀較輕微者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殗殜多因正氣虧虛,感染癆蟲(如傳屍癆蟲),或長期情志抑鬱、勞倦過度,導致陰精耗傷,虛火內灼而成。其病位主在肺、腎,涉及肝脾,病理特徵為「陰虛火旺」。患者常見潮熱盜汗、咳嗽咯血、形體消瘦、喘息短氣等症狀,與《外臺秘要》所載「半臥半起」之虛弱狀態相吻合。
治療方藥
《外臺秘要》提及以「吃力伽丸」(即白朮丸)治療此證。白朮性溫味甘,歸脾胃經,具健脾益氣之功,可能用於緩解殗殜初起時氣虛倦怠之候。然後世醫家對勞瘵的治療更強調滋陰降火、殺蟲補虛,如《醫學正傳》主張以「秦艽鱉甲散」、「清骨散」等方調治陰虛骨蒸;若兼肺腎兩虛,則可選用「百合固金湯」或「月華丸」潤肺滋腎。
與相關病證之鑑別
- 傳屍:即癆瘵之重症,具傳染性,症狀較殗殜更為劇烈,患者多見咯血、骨蒸潮熱、面色黧黑等。
- 骨蒸:指虛熱深入骨髓,症見午後潮熱、手足心熱,為殗殜發展過程中常見之兼證。
古籍考據
除《外臺秘要》外,宋代《聖濟總錄》亦將殗殜歸於「屍注」門,描述其「積年累月,漸就頓滯,以至於死」,強調其慢性消耗性特質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進一步辨析癆病各階段,認為初期「殗殜」若未及時調治,可轉為「傳屍之極」。
綜上,殗殜作為中醫經典病名,體現了古人對慢性虛損性疾病的細緻觀察,其論治核心在於扶正祛邪、調理陰陽,反映了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的學術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