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腋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腋汗

腋汗為中醫證名,指腋下異常多汗之症,首見於《醫林繩墨·汗》。此症多因陰陽失調、氣血運行失常或濕熱內蘊所致,尤與肝、腎、少陽經脈關係密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虛挾熱: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肝血不足,陰虛內熱,或情志鬱久化火,迫使津液外泄,則見腋下汗出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」,肝陰虧虛而陽亢,虛熱內擾,可致局部汗泄異常。
  2. 少陽挾熱:足少陽膽經循行過腋,若少陽樞機不利,三焦氣化失司,濕熱鬱蒸於經絡,則腋汗連綿。此類多伴見口苦、心煩等少陽證候。
  3. 濕熱蘊結: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運化失常,濕濁內停,久而化熱,濕熱循經上蒸,亦易發為腋汗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肝虛挾熱證
    治宜滋養肝腎、清熱斂汗,方選 六味地黃丸 加生杭芍、山茱萸。若兼脅痛隱隱,可佐當歸、川楝子以柔肝止痛;虛火甚者加知母、黃柏滋陰降火。
  • 少陽濕熱證
    治當和解少陽、清利濕熱,主方 小柴胡湯逍遙散 加減。若濕重苔膩,加茵陳、滑石;熱盛者酌加黃芩、梔子。
  • 外治法
    牡礬丹(煅牡蠣、枯礬研末)或 五倍子散(五倍子、生牡蠣等分)撲敷腋下,取其固表斂汗之效,直接收澀局部津液。

古籍佐證
《張氏醫通》提及:「陰虛陽搏謂之汗」,腋汗屬「陰分伏熱」者,當從滋陰透熱論治;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少陽鬱熱致汗者,宜「疏瀉相火,調其樞機」。

腋汗一症,雖病位局限,然內聯臟腑氣機,外涉經絡運行,臨證需審因辨證,標本兼顧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