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腋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腋汗及其證候

腋汗是指兩腋乃至脅下出現的局部多汗現象。在古代醫學文獻中,《醫林繩墨》、《張氏醫通》、《類證治裁》等書籍都稱之為"脅汗",雖然名稱有所不同,但是實質上是相同的。

腋汗的常見證候分為肝虛內熱腋汗和肝膽濕熱腋汗兩種情況。

肝虛內熱腋汗的證候有腋下汗出而不臭,多夢易驚,虛煩不眠,頭暈乏力,面色無華,午後潮熱或五心煩熱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弦細數。

肝膽濕熱腋汗的證候有腋下汗出並伴有臭氣,胸悶納呆,口苦粘膩,渴不欲飲,身重體倦,小便短少且黃,舌苔黃膩,脈弦數。

肝虛內熱腋汗和肝膽濕熱腋汗的鑒別分析:兩者都有熱象,但虛實不同。肝臟位於脅下,其經脈分佈於兩側腋下,膽囊附著在肝臟上,其經脈循行於脅部,所以腋汗主要與肝膽相關。由於肝臟負責疏泄功能,喜歡條達,如果陰血虧虛或濕熱蘊結,導致肝臟經脈失調,疏泄功能障礙,汗液就會順著脅下經脈而出。正如《雜病派流犀燭.諸汗源流》所說:"當有邪氣侵入表層,腠理未閉,汗液便從經絡溢出"。

肝虛內熱腋汗多由長期慢性疾病引起體虛,或因勞累過度,精血耗損,肝陰不足,血虛無法養肝而出現腋汗。其辨證要點是腋中出汗但無臭味,並伴有肝虛內熱的證候(如多夢易驚、虛煩不眠、或五心發熱、口乾咽燥)。治療宜以滋陰養肝清熱為主,選擇六味地黃丸加減和一貫煎,同時外用牡礬丹擦拭腋下。

肝膽濕熱腋汗多由濕熱侵襲肝膽,使肝膽失去疏泄功能,濕熱沿著經脈而引起。就像《雜病源流犀燭.諸汗源流》中提到的:"如果腋下汗液長時間不止,這是濕熱內聚的表現。"其辨證要點是腋中出汗並有臭氣,同時還伴有濕熱聚結在肝膽上(胸悶納呆、口苦粘膩、渴不欲飲,身重體倦、小便黃赤短少、舌苔黃膩、脈弦數)等症狀。治療宜以清熱利濕為主,選擇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,同時外用牡礬丹擦拭出汗的部位。

腋汗這種症狀,既可以是虛證,也可以是實證的表現。但在臨床上,腋臭也常常伴隨著腋汗多且散發出惡臭,這是由於濕熱聚結或遺傳原因所致,可以根據肝膽濕熱腋汗的辨證進行治療,或者考慮手術治療。

【文獻參考】《類證治裁.汗症》中提到:"如果有少陽變熱的情況,可能會出現腋汗、脅汗。需要知道從陰陽交互的時間和陰陽交互的地方發泄的症狀,都是陰陽不和兼有半表半裡的症狀,小柴胡湯和逍遙散都是合適的處方"。《雜病源流犀燭.諸汗源流》中記載:"如果汗液是由於肝虛而出現的,則必須禁止其疏泄,適合使用白芍湯"。"如果汗液是出自肝臟,則可適用棗仁、山藥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