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腋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腋積
腋積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人體肩臂內側與胸壁相連之凹陷處,俗稱「腋窩」。在中醫學理論中,此部位與經絡循行、氣血輸布密切相關,亦為診察疾病與治療之重要區域。
經絡所屬
腋積為手少陰心經、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之起始或經過之處。例如:
- 手少陰心經:起於心中,下出腋下極泉穴。
- 手太陰肺經:從肺系橫出腋下,行於上肢內側。
- 手厥陰心包經:從胸中分出,循行於腋下天池穴。
此三陰經交會於腋積,使其成為調節心胸氣機之關鍵部位。
病理表現
腋積若氣血瘀滯,可反映為局部腫痛、結塊,或牽連上肢麻木。中醫認為,此現象多因情志失調、氣滯痰凝,或外邪侵襲經絡所致,屬「瘰癧」「腋癰」等範疇。古籍《靈樞》提及「腋下腫」為心經病候之一,提示內臟疾病或可外應於此。
穴位應用
腋積周邊主要穴位為極泉穴(心經)與天池穴(心包經):
- 極泉穴:位於腋窩頂點,主治心痛、胸悶、上肢不遂,可疏通心經鬱火。
- 天池穴:在腋下三寸,主調乳癰、胸脅脹滿,屬心包經與肝經之交會。
刺灸此處穴位時,須避開血脈密布之處,手法宜輕緩,以引導氣血為要。
診斷意義
腋積之狀態可輔助辨證,如觸及腫硬結節,或伴隨壓痛,多與痰瘀互結、肝鬱氣滯相關;若見汗出異常(如「漏腋」),則可能為營衛失調或濕熱蘊蒸之候。
綜言之,腋積於中醫不僅為形體結構,更為經氣匯聚、內外相應之樞紐,臨床需結合整體辨證以察其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