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順
大順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醫學正傳》,所指即為足厥陰肝經之大敦穴。此穴位於足大趾末節外側,距趾甲角約0.1寸處,為肝經之井穴,五行屬木,主疏泄肝氣、調和氣血,臨床多用於治療肝系疾病及急症。
經穴特性
- 歸經與定位
大敦屬足厥陰肝經,為井穴,具開竅醒神、調理下焦之效。其定位取法為:正坐或仰臥,於足大趾外側甲根邊緣與趾腹外側緣連線之中點處取穴。 - 主治功能
- 肝鬱氣滯:善治胸脅脹滿、疝氣、少腹疼痛,因肝經循行過陰器,故亦用於陰挺、陰腫等症。
- 血證與神志病:井穴具瀉熱之效,可治崩漏、尿血,並能安神定驚,緩解癲癇、癲狂。
- 下焦濕熱:配合其他穴位,可改善淋證、遺尿等濕熱下注之症。
-
刺灸方法
傳統以三棱針點刺出血,或淺刺0.1~0.2寸。灸法多用於虛寒證,以艾炷灸3~5壯,或艾條溫和灸5~10分鐘。
文獻溯源
《醫學正傳》載大順為大敦之別名,後世醫家如《針灸大成》亦承此說,強調其為肝經氣血所出之關鍵。井穴主「病在臟取之井」,故大敦於急症救治中尤為重要。
配伍應用
- 配太衝、期門,疏肝解鬱,治脅痛。
- 配隱白、三陰交,調經止血,治崩漏。
- 配百會、氣海,升提陽氣,療疝氣。
大順(大敦)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經穴異名同源」之特點,其功效深植於肝經氣血調控之理,為臨床調肝要穴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