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閉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閉暑
定義與病因
閉暑為中醫病名,指人體內本有暑熱之氣鬱伏,復因外感風寒,導致腠理閉塞,暑邪不得外透所形成的一種病證。此病多發於夏季或暑熱時節,因貪涼飲冷、冒雨涉水,或夜臥當風,使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肌表,與內伏之暑熱相搏而成。清代醫家程國彭於《醫學心悟》中明確提出:「閉暑者,內伏暑氣,而外為風寒閉之也。」
臨床表現
閉暑的證候特點為外寒內暑,呈現表裏同病之象:
- 外寒證:頭痛、身痛、發熱惡寒、無汗或汗出不暢,此為風寒束表,衛陽被遏所致。
- 內暑證:口渴、心煩、小便短赤,甚則胸悶氣促,此因暑熱內鬱,耗傷津液,擾亂心神而成。
病機分析
暑為陽邪,其性升散,易耗氣傷津;風寒為陰邪,主收引凝滯。當風寒外襲,皮毛腠理閉塞,暑熱不得從汗而解,反鬱於內,形成「寒包火」之勢。此時,外寒與內暑相互膠結,氣機受阻,營衛失和,故見寒熱並見、表裏俱實之證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閉暑,當以「解表散寒、清暑化濕」為原則,使外寒得散,內暑得清。
- 主方:四味香薷飲(香薷、厚朴、扁豆、黃連)加減。
- 香薷辛溫發汗,解表化濕,為「夏月麻黃」,能外散風寒,內祛暑濕;
- 厚朴行氣燥濕,扁豆健脾和中,黃連清熱除煩。
- 加減法:
- 若表寒較重,可加荊芥、秦艽以增強疏風散寒之力;
- 若暑熱偏盛,心煩口渴明顯,可加滑石、竹葉以清心利尿;
- 兼有濕阻中焦,見脘痞嘔惡,可加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濁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- 暑病:泛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病證,多見高熱、汗多、煩渴等陽熱證候,無風寒表證。
- 陰暑:亦屬暑月感寒,但多因靜而得之(如過食生冷),以寒濕內傷為主,證見腹痛泄瀉、肢冷脈沉,與閉暑之表寒裏熱有別。
歷史淵源與發展
閉暑一證,早見於明清溫病學派論述。除《醫學心悟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「暑月感寒」之治,強調解表與清暑並行。後世醫家更注重辨別暑、濕、寒三者孰輕孰重,靈活用藥,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中「新加香薷飲」即為閉暑變證而立。
現代應用
現代中醫臨床中,閉暑常見於夏季感冒、空調病等,凡符合外寒內暑病機者,皆可參此辨治。然需注意,若暑熱化火成毒,或寒邪入裏化熱,則需隨證轉方,不可拘泥於初治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