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腋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腋漏

腋漏為中醫病名,指腋下、手足心、腿彎(膕窩)、鼠蹊部、陰囊等處異常出汗,汗液浸漬衣物,日久可致濕漬染衣或散發異味。此症記載於《古今醫統》卷七:「兩腋下並手足心、陰股及囊,常如汗濕污衣,名曰腋漏。」屬中醫「汗證」範疇,與局部氣血失調、濕熱蘊結或臟腑功能失常密切相關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內蘊
    飲食辛辣厚味或嗜酒,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燻蒸肌膚,迫津外泄。濕熱下注則見陰股、囊汗;蘊於四肢則手足心黏汗不止。
  2. 氣虛不固
    肺脾氣虛,衛陽不足,腠理疏鬆,津液失於固攝,尤見腋下、膕窩等鬆弛部位多汗。
  3. 肝經鬱熱
    情志失調,肝氣鬱而化熱,循經絡鬱於腋下、陰部,汗出伴躁熱感。
  4. 陰虛內熱
    腎陰虧虛,虛火內擾,蒸津外溢,常見夜間盜汗,或汗出黏稠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濕熱型:汗液黏膩臭穢,伴口苦、苔黃膩,宜清熱化濕,如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• 氣虛型:汗出清稀、乏力易倦,治以補氣固表,如玉屏風散合四君子湯。
  • 肝鬱型:情緒波動時汗甚,胸脅脹悶,方選丹梔逍遙散。
  • 陰虛型:夜汗明顯,舌紅少苔,可用當歸六黃湯滋陰清熱。

外治與調理

中醫外用方如:

  • 乾撲法:以滑石粉、牡蠣粉等份研末,外撲患處,收斂止汗。
  • 藥洗方:黃柏、苦參煎湯外洗,清熱燥濕。

腋漏之治,首重辨明虛實。實證宜清泄,虛證當補益,兼顧局部與整體,以調和氣血陰陽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