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腋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腋門,又稱掖門或液門,為中醫學中經絡穴位之別名,最早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後世醫籍如《外台秘要》與《醫心方》分別記載為「掖門」與「液門」。此穴名所指涉的具體位置,歷代醫家見解略有差異,主要涉及以下兩種解釋:
- 大巨穴之別稱
據《針灸甲乙經》所述,腋門即為足陽明胃經之大巨穴,位於下腹部,臍下2寸(石門穴)旁開2寸處。此穴主治腹脹、疝氣、小便不利等腸腑病症,亦可用於調理生殖系統功能。其命名可能與穴位所在位置鄰近腹股溝(腋下延伸至腹部的區域)有關,故稱「腋門」。 - 淵液穴之別稱
《中國醫學百科全學·針灸學》則提出,腋門為足少陽膽經淵液穴(亦作「淵腋」)之別名。淵液穴位於側胸部,腋中線上,舉臂時當腋下3寸,第4肋間隙中。主治胸脅脹滿、臂痛不舉、瘰癧等症,其名意喻「深藏於腋下之門戶」,與膽經氣血輸布相關。
經絡理論與功能辨析
若從經脈歸屬分析,大巨穴屬胃經,與脾胃運化、水穀代謝密切相關;淵液穴則屬膽經,主司疏泄少陽氣機,影響脅肋與側身氣血運行。兩者雖同有「腋門」之稱,但臨床應用需依具體病症循經取穴。
古籍考證與異名現象
中醫穴位別名繁多,常因地域、傳抄或醫家理解不同而異。如《外台秘要》作「掖門」,強調其位置近腋;《醫心方》作「液門」,或與三焦經之「液門穴」(在手背第4、5指間)區別。此現象反映古代針灸學對穴位命名之靈活性,後世整理時需結合上下文與主治功能辨明。
現代針灸學之定位
當代教材多將「腋門」歸為淵液穴別稱,而大巨穴則保留本名。臨床取穴時,仍須依據症狀所屬經絡(如消化問題取胃經大巨,胸脅病症取膽經淵液)施治,以契合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