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腋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腋氣

腋氣,又稱「狐臭」或「體臭」,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其主要特徵為腋下分泌物散發特殊臭味,多因濕熱內蘊或氣血不和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腋氣與體內濕熱蘊結、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其病因可分為以下幾方面:

  1. 濕熱內蘊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之物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蘊積於腋下,遂生臭穢之氣。
  2. 先天稟賦:部分患者因父母體質遺傳,先天稟賦濕熱偏盛,使腋下汗液分泌異常,久而生臭。
  3. 情志失調:長期情緒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熱,濕熱熏蒸腋下,亦可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腋下常散發刺鼻臭味,狀如狐騷,故稱「狐臭」。其氣味可因情緒波動、天氣炎熱或劇烈運動後加劇,且常伴有汗出過多、腋下皮膚潮紅或黏膩等症狀。

中醫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腋氣以清熱除濕、調和氣血為主,常用治法包括:

  • 內治:以清熱利濕、疏肝解鬱為法,可選用龍膽瀉肝湯、甘露消毒飲等方劑加減。
  • 外治:多以收斂止汗、芳香辟穢之藥外敷或熏洗,如密陀僧散、白礬粉等,或用艾葉、藿香等煎湯外洗。
  • 針灸療法:可取極泉、肩髃等穴位,以調節局部氣血運行,改善症狀。

古籍記載

《外科大成》將腋氣歸為外科疾患,並指出其與體質及局部濕熱有關。歷代醫家亦認為,此病雖不危及生命,但因氣味擾人,易影響社交,故需及早調理。

綜上所述,腋氣為中醫所述之濕熱氣鬱疾患,治療上需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,以達緩解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