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腋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腋痛

腋痛為中醫證名,指腋窩部位出現疼痛之症。依其病位不同,可區分為肺經所行之「腋上部疼痛」與肝膽經絡所屬之「脅肋部疼痛」。如《症因脈治》所述:「腋痛者,在兩脅之上,奶旁外側,痛連缺盆,肺經症也;若在腋之下,原是脅痛。」其病因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大類,病理機轉涉及肺、肝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,或外邪侵襲所致。

外感腋痛

  1. 風寒犯肺

    • 證候:惡寒發熱,咳嗽氣喘,痰多稀白,腋痛牽引缺盆(鎖骨上窩)。
    • 病機:風寒外束,肺氣失宣,經絡壅滯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散寒,宣肺化痰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麻黃杏子湯(《症因脈治》)——散寒宣肺。
      • 加味瀉白散——清肺化痰,佐以疏風。
  2. 燥熱傷肺

    • 證候:腋痛伴口乾口渴,面赤煩熱,痰黏難咯,小便短赤。
    • 病機:燥熱灼傷肺津,經絡失潤。
      • 若燥熱傷氣分:可用 加味瀉白散(清肺瀉火)。
      • 若燥熱傷血分:宜 青金瀉白散(涼血潤燥)。
      • 若肝肺火盛:以 知石瀉白散加柴胡、黃芩(清肝瀉肺)。

內傷腋痛

  1. 肝鬱化火

    • 證候:腋痛煩躁,胸悶易怒,或咳逆上氣。
    • 病機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木火刑金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清肺,調和氣機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嚴氏推氣散(《嚴氏濟生方》)——理氣疏肝。
      • 加味清胃湯——清肝和胃,降火止痛。
  2. 腎火上衝

    • 證候:腋脅隱痛,房勞後加重,伴腰膝酸軟。
    • 病機: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灼傷肺絡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潤肺止痛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左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——補益腎陰。
      • 家秘天地煎合黃芩瀉白散——滋腎清肺。
  3. 濕熱蘊結

    • 證候:腋痛腫脹,或見痰涎壅盛(體胖者多見)。
    • 病機:少陽濕熱,痰飲聚於絡脈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化痰通絡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小柴胡湯加撫芎、枳殼——疏解少陽。
      • 痰盛者加白芥子、導痰湯——滌痰通絡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病位:腋上部多責之於肺;腋下部多與肝膽相關。
  • 虛實:外感多實,內傷多虛或本虛標實。
  • 兼症:結合咳嗽、痰飲、情志等因素綜合辨析。

此證可參考「內傷腋痛」、「外感腋痛」等條目進一步探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