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腋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腋窩

腋窩,又稱「腋積」,俗稱「胳肢窩」,為人體上肢與軀幹相連之凹陷處。其皮下組織富含汗腺與脂肪,底部有重要神經、血管及淋巴結群分佈,為氣血輸布之關鍵樞紐。

經絡循行
腋窩為多條經脈所過之處,主要包括:

  • 手三陰經: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陰心經皆從腋下出,尤以「極泉穴」(屬手少陰心經)位居腋窩中央,主調氣血、寧心神。
  • 足少陽膽經:其經筋上行繞行腋窩前緣,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銜,影響氣機升降疏泄。

生理功能

  1. 氣血通衢:腋窩乃「五體」之中「筋」與「肉」交會之處,十二經筋中的手厥陰之筋結於腋下,關係肢體屈伸與氣血濡潤。
  2. 津液代謝:腋下汗孔稱「玄府」,為「腠理」之細微門戶,司汗液排泄,與肺衛之氣相通,故《內經》云「肺主皮毛」,腋汗異常可反映肺脾濕熱或心經鬱火。
  3. 淋巴樞紐:所聚「淵腋」「輒筋」二穴周邊多淋巴結,中醫視為「痰核」易滯之區,與肝鬱氣滯、痰凝經絡相關。

病理關聯

  • 腋癰(化膿性汗腺炎):多因嗜食辛辣,濕熱內蘊,或心火熾盛,循經上蒸,發為瘡瘍。
  • 狐臭:古稱「體氣」,源於濕熱鬱蒸腋下,或先天稟賦所致,與肝經濕熱、心經火旺相關。
  • 瘰癧(淋巴結腫大):常見於肝氣鬱結,痰凝血瘀,或虛勞內傷,陰虛火旺,結於腋下。

中醫外治法
古籍記載,腋窩為「八虛」之一(《靈樞·邪客》),邪氣易客於此,故臨床可針刺極泉穴調心脈,或於腋前皺襞取「天泉穴」活血通絡。另可配合刮痧疏泄少陽鬱熱,或艾灸溫化寒痰結聚。

腋窩之象,外合四時春氣,內應肝膽升發,其生理病理皆與經絡氣化相繫,為中醫診療不可輕忽之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