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腋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腋下

腋下,又稱「胳肢窩」,為人體上肢與軀幹相連之凹陷處,其範圍涵蓋肩關節內側至胸廓外側之區域。中醫理論中,腋下不僅為局部解剖位置,更為經絡循行與穴位分布之要地,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。

經絡循行

腋下為多條經脈所過之處,尤以手三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)為要。如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:「肺手太陰之脈……從肺系橫出腋下」,揭示肺經自胸腔橫向延伸至腋窩,再沿上肢內側下行。心經與心包經亦分別循行於腋下前、後側,分別聯繫心臟與心包功能。此外,足少陽膽經之部分支脈亦上行至腋下,與少陽經氣相通。

穴位分布

腋下及周邊區域分布多個重要腧穴,例如:

  1. 極泉穴(手少陰心經):位於腋窩頂點,動脈搏動處,主治心痛、胸悶及上肢痹痛。
  2. 淵腋穴(足少陽膽經):腋中線直下三寸,與肋間神經相關,影響氣機疏泄。
  3. 輒筋穴(足少陽膽經):淵腋前一寸,具調和肝膽之效。

生理與病理聯繫

中醫認為,腋下與心肺功能息息相關。肺氣宣發失常或心氣鬱滯時,腋下可出現异常汗出(如「心汗」)、脹痛或觸及結節;反之,腋窩受寒或外傷,亦可能內傳影響上焦氣機。此外,腋下淋巴結(中醫稱「腫痿」)腫大,多責之於痰火凝結或熱毒內蘊,與肝膽鬱熱或三焦濕熱相關。

古文獻佐證

《醫宗金鑑》提及:「腋下屬太陰、少陰之界」,強調其經絡歸屬;《針灸甲乙經》則詳載腋周穴位主治,如極泉療「臂肘厥寒」。歷代醫家亦觀察到,腋下溫涼、色澤變化可反映內在氣血盛衰,為診察之輔助依據。

總括而言,腋下於中醫視角下,既是經絡交會之樞紐,亦為內病外候之窗口,其生理病理變化需結合整體辨證探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