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腋下動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腋下動脈(天府穴)

定位與歸經
腋下動脈,又稱「天府穴」,屬手太陰肺經,位於腋下三寸處(約肱二頭肌橈側緣,腋前紋頭下三寸),古藉《靈樞·寒熱病》記載:「脈下動脈,臂太陰也,名曰天府。」此處為手太陰肺經氣血所匯聚之處,臨床通過按壓或針刺可調節肺經之氣。

中醫理論基礎
天府穴為肺經重要腧穴,肺主氣、司呼吸,與衛氣循行密切相關。《針灸甲乙經》指出天府能治「咳逆上氣,喘不得息」,反映其調暢肺氣、降逆平喘之效。此外,肺經「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」,故此穴亦間接影響脾胃運化與水液代謝。

功能與主治

  1. 宣肺理氣:主治咳嗽、氣喘、胸悶等肺系疾患,針刺此穴可疏散風寒、清瀉肺熱。
  2. 通經活絡:緩解肩臂疼痛,尤其因肺經氣血瘀滯所致之掣痛。
  3. 清熱止血:古籍載其能治「衄血」(鼻血),與肺開竅於鼻、調節氣血上逆相關。

刺灸方法
古法多記載「刺三分,留七呼」,現代針灸一般直刺0.5-1寸,或配合艾條溫灸。因穴位近腋動脈,需避開血管,此部分操作細節在此不贅述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列缺、尺澤,增強宣肺止咳之效。
  • 配孔最、魚際,用於熱邪傷肺之咯血。

文獻考據
除《靈樞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提及天府為「肺氣所發」,而《千金要方》擴展其應用於「身腫」等水液代謝異常病症,顯示其調水之功。

此穴結合經脈理論與臨床實踐,體現中醫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