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腋下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腋下穴

腋下穴,屬經外奇穴,首載於唐代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書中提及:「噫噦膈中氣閉塞,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壯。」後世《類經圖翼》將其正式列入經外穴,並定名為「腋下穴」。本穴位於腋中線上,腋窩直下1.5寸處,臨床多用於調理胸膈氣機不暢及局部病症。

定位與解剖

腋下穴位於腋中線,腋窩正下方約1.5寸(約兩橫指)處,深層為肋間肌及胸側壁肌肉。此處分布有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及胸長神經分支,並有胸外側動、靜脈通過。

主治功能

  1. 胸膈氣滯:腋下穴為治療「噫噦」(呃逆、打嗝)、胸膈滿悶的要穴,能疏泄滯氣,緩解因氣機升降失常引起的症狀。
  2. 局部病症:古代文獻記載其可用於狐臭(腋下濁氣鬱積),現代則擴展應用於肋間神經痛、胸脅脹痛等。
  3. 經絡調節:腋下穴鄰近足少陽膽經與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區域,間接影響兩經氣血運行,對側胸及上肢氣血不暢亦有輔助作用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斜刺0.3-0.5寸,局部有酸脹感,或向周圍擴散。
  • 灸法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腋下穴位居「氣街」之側,為宗氣與肝膽之氣交會之處。按《內經》「胸脅者,肝膽之區」之論,此穴能疏肝利膽、調和三焦氣機,尤擅處理因情志不舒或飲食積滯導致的胸膈痞塞。其機理與《針灸大成》所言「氣行則痞消」相呼應。

註:傳統取穴法以患者屈臂夾緊腋窩時,於腋毛下緣凹陷處為準,若配合按壓有明顯壓痛或結節,則療效更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