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水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水風

病名:大水風,見於《喉科秘訣》卷下,又名「崩砂風」。此病多因陽明經火毒熾盛,上攻牙齦及牙齒所致,屬中醫「牙疳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陽明經脈循行於齒齦,若胃火亢盛或濕熱內蘊,火毒上炎,灼傷齒齦絡脈,則發為此證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火毒壅滯」,兼見血熱妄行,故臨床表現以牙齦腐爛、出血、疼痛為主,並伴隨口臭等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牙縫疼痛:火毒灼絡,氣血壅滯,不通則痛。
  2. 臭爛出血:熱毒腐肉成膿,傷及血絡,故見齒齦潰爛、滲血,氣味腥臭。
  3. 或伴牙齦紅腫、口乾舌燥、小便短赤等陽明熱盛之象。

治法
以「清熱解毒、瀉火涼血」為原則,分階段論治:

  • 急則治標:火毒熾盛時,首重瀉火解毒,選用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等)清瀉胃火。
  • 兼顧血分:若熱入血分,見出血明顯,可合用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、生地黃、赤芍、牡丹皮)涼血散瘀。
  • 隨證加減:若兼陰虛,加玄參、麥冬;腫痛甚者,加蒲公英、連翹。

相關名詞辨析
「崩砂風」與大水風同義,古籍中多混用,均指火毒攻齒之證。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此病,強調「胃火夾毒」為病本,治法與前述相類。

延伸探討
中醫認為,齒為骨之餘,而腎主骨,故長期牙疳不癒者,需考慮腎陰不足、虛火上炎之證,此時宜酌加滋腎降火之品,如知母、黃柏。然大水風初起多屬實火,臨床須辨明虛實,不可過用寒涼而傷脾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