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腋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腋腫
病證名,指腋下部位腫脹之症,屬手厥陰心包經病變範疇。此證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,原文云:「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……是動則病手心熱,臂肘攣急,腋腫,甚則胸脅支滿。」顯示腋腫為心包經氣血異常所引發的典型症狀之一。
中醫病機與經絡理論
- 心包經氣血壅滯:
手厥陰心包經循行於上肢內側中線,過腋下,入胸中。若外感邪氣(如風熱、濕熱)內侵,或情志鬱結、氣滯血瘀,導致經氣不暢,邪聚腋下,則發為腫脹。
《類經》註解:「腋腫者,心包之脈循胸出脅,下腋三寸,故病如是。」強調經絡循行與病位的直接關聯。 - 相火亢盛與痰濕蘊結:
心包為相火所寄,若相火妄動,燔灼津液成痰,或脾失健運,痰濕流注腋下,可形成腫塊(或兼見局部灼熱、疼痛)。此類證候多見於熱證或痰火鬱結者。
相關證候鑑別
- 瘰癧(淋巴結腫大):多屬少陽經病,與肝膽鬱火或痰核凝滯相關,常伴頸項、腋下多處結塊。
- 癰疽(化膿性感染):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屬陽明經熱毒熾盛,與單純經氣壅滯之腋腫有別。
古籍論述補充
- 《針灸甲乙經》列「腋下腫」為心包經之「所生病」,提示針灸取穴(如天泉、曲澤)可調經瀉實。
- 《醫學綱目》指出:「腋腫連胸,取膽經臨泣。」說明若兼見胸脅脹滿,需考慮少陽經與厥陰經表裏同治。
總結
腋腫於中醫理論中,非僅局部病變,實反映心包經氣血失和,臨床須結合全身症狀(如手心熱、胸滿)及脈象(常見弦滑或數脈)辨證,分型論治。或疏肝解鬱、或清熱化痰、或通絡散結,總以調暢經氣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