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夫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一夫法

一夫法為中醫針灸取穴的比量方法之一,又稱「手夫」。其法以患者手指的寬度作為測量基準,主要用於定位穴位。具體操作為使患者將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(環指)及小指四指併攏,以四指中節(第二指節)橫紋處的總寬度作為「一夫」,相當於三寸。此法源自《千金要方》,其中記載:「凡量一夫之法,覆手並舒四指,對度四指上中節上橫過為一夫。」

應用範圍
一夫法常用於下肢、下腹部部位的直向測量(直寸),以及背部穴位的橫向測量(橫寸)。例如,於足三里、三陰交等下肢穴位,或中脘、關元等下腹部穴位的定位時,可採用此方法。此外,背部如膀胱經穴位的間距,亦可以一夫法輔助量取。

變通用法
另有古籍提及「並舒三指」亦可作為一夫法,即以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三指中節橫紋寬度為準,此種變化可依實際取穴需求調整。然臨床仍以四指併攏為主流用法。

理論依據
中醫取穴講究「同身寸」原則,即依據患者自身體型比例量測,故一夫法亦屬個體化取穴方式。其優勢在於簡便易行,不受工具限制,尤其適合古代醫家及現代臨床快速定位。此外,手指與經絡氣血密切相關,故以手部比例測量,符合中醫整體觀及經絡學說。

與其他比量法的比較
中醫取穴另有指寸法(如拇指同身寸、中指同身寸)、骨度分寸法等,而一夫法特點在於適用範圍較廣,尤其適合四肢及軀幹大範圍度量。與固定尺寸的骨度法相比,一夫法更具彈性,能適應不同體型患者的個別差異。

此方法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的思維,為針灸臨床的重要輔助技術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