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一候」詳解

一、脈學中的「一候」

在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中,「一候」被明確記載為九候診法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九候之中,每一特定部位的脈象皆可稱為「一候」。《素問》指出:「一候後則病」,意指若某一候脈象出現異常,便可據此診斷相應部位的病理變化。

從脈診角度分析,一候的變化可反映五臟六腑的氣血盛衰。上中下三部各有三候,合為九候。上部天在兩額之動脈,上部地在兩頰之動脈,上部人在耳前之動脈;中部天在寸口之脈,中部地在陽谿之脈,中部人在神門之脈;下部天在五里之脈,下部地在太谿之脈,下部人在衝陽之脈。診察時若發現「一候」獨大獨小、獨遲獨數或獨陷下等表現,皆可為辨證提供依據。

二、傷寒傳經中的「一候」

在傷寒傳經理論中,「一候」具有特殊時序意義。《素問·熱論》描述了外感熱病的傳變規律,提出「一日巨陽受之,二日陽明受之,三日少陽受之,四日太陰受之,五日少陰受之,六日厥陰受之」的六經傳變過程。

在這一理論框架下,「一候」有兩種理解:

  1. 六日完成六經傳變為一候
  2. 七日後復返太陽經為一候

這種時間劃分體現了中醫對疾病演變週期性的認識。《傷寒論》中更詳細記載了三陽病多在三候內變化,三陰病多在四候左右轉歸的臨床規律。一候之際,正邪相爭往往達到特定階段,病機可發生重要轉歸。

三、節氣歷法中的「一候」

在中國傳統曆法中,「一候」指五日的時間單位。《黃帝內經》多處提及「五日謂之候」,這一概念源於古代氣象物候觀察。七十二候將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,每節氣三候,每候對應特定物候現象。

從中醫養生角度,五日一候的變化對人體氣血運行有微妙的影響。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指出:「五日謂之候,三候謂之氣」,候氣變化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例如春季第一候「東風解凍」,對應人體肝氣開始升發;夏季第一候「螻蟈鳴」,反映心氣旺盛之象。

每候的更替會導致自然界陰陽之氣的量變,進而影響人體經脈氣血流注。《針灸大成》記載的「候氣法」,便是根據每一候的氣候特徵來選擇相應的針刺手法與穴位。古代醫家常觀察每一候的物候變化來預測時令病的流行趨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