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腧,又稱大杼,為中醫經絡學說中的重要腧穴,屬足太陽膀胱經。此穴名最早見於《靈樞·背腧》,文中記載:「背中大腧,在大杼骨之端。」明代醫家馬蒔進一步註解:「五臟之俞皆在於背,故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,大腧者,大杼穴也。」明確指出大腧即大杼穴,兩者為同一穴位之別稱。
穴位定位與解剖
大腧(大杼)位於背部,當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處。解剖層次上,此穴處於斜方肌、菱形肌與上後鋸肌之間,深層為豎脊肌;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,深層為外側支,並有第一肋間動、靜脈的背側支分佈。
經絡歸屬與特性
- 足太陽膀胱經穴:大杼為膀胱經背部第一側線腧穴,與督脈相鄰,為陽經氣血匯聚之處。
- 八會穴之骨會:《難經·四十五難》載:「骨會大杼」,意指此穴與骨骼系統功能密切相關,主治骨病。
- 手足太陽之會: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其為手足太陽經交會穴,強化其調節陽經氣機的作用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通調太陽經氣:大杼為膀胱經要穴,可疏解太陽經表邪,傳統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頭項強痛、惡寒發熱等症。
- 強健筋骨:作為「骨會」,具有益腎壯骨之效,主治骨節疼痛、頸椎病、骨質疏鬆等骨骼病變。
- 宣肺解表:因位於上背部近肺區,能宣通肺氣,輔助治療咳嗽、氣喘等肺系疾患。
古典文獻記載
-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大杼,在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,足太陽、手太陽之會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大杼主刺身發熱,兼刺瘧疾咳嗽痰。」
- 《類經圖翼》:「凡骨病皆可治之,如肩背腰脊疼痛等證。」
臨床應用
- 骨關節病變:頸椎病、肩背酸痛、腰椎間盤突出等。
- 呼吸系統疾病:感冒、支氣管炎、哮喘等肺衛不宣證。
- 外感表證:太陽經頭痛、項背強痛等。
此穴在針刺時多採用斜刺法,深度約0.5-0.8寸,艾灸亦為常用療法。其命名「杼」原指織布之梭,喻示穴處第一胸椎棘突如梭形隆起,且能調節經氣如梭引線,貫通上下,體現中醫取象比類的思維特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