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大腧,又名大杼,出自《靈樞·背腧》。《靈樞·背腧》曰:「背中大腧,在大杼骨之端。」馬蒔註:「五臟之俞皆在於背,故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,大腧者,大杼穴也。」即大杼。

大腧,屬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背部,當第七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大腧穴有疏通經絡、理氣活血、調和陰陽的作用。主治腰背痛、胸脅痛、肩臂痛、頭痛、目眩、耳鳴、鼻塞、流鼻血、失眠、多夢、健忘、小便不利、遺精、陽痿等症。

大腧穴配伍穴位:

(1)配風池、合谷,有疏通經絡、理氣活血、調和陰陽的作用,主治頭痛、目眩、耳鳴、鼻塞、流鼻血、失眠、多夢、健忘等症。

(2)配三陰交、足三里,有疏通經絡、理氣活血、調和陰陽的作用,主治腰背痛、胸脅痛、肩臂痛等症。

(3)配太沖、內關,有疏通經絡、理氣活血、調和陰陽的作用,主治小便不利、遺精、陽痿等症。

大腧穴的按摩手法:

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腧穴,力度由輕到重,每次按揉5分鐘,每天2-3次。

大腧穴的艾灸方法:

用艾條灸大腧穴,每次灸10-15分鐘,每天1-2次。

大腧穴的注意事項:

(1)大腧穴為強刺激穴位,孕婦不宜艾灸。

(2)大腧穴位於背部,按摩時動作要輕柔,避免用力過猛,以免損傷皮膚。

(3)大腧穴為背部穴位,在按摩時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