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進三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一進三退」針刺手法詳解

「一進三退」為傳統中醫針刺手法之名稱,首載於明代醫家楊繼洲所著《針灸大成》。此手法屬於分層刺法之一,強調針刺過程中之層次遞進與氣機調控,核心在於「分層施術、有序導氣」,體現中醫針刺「得氣為度」的治療思想。


操作要領與理論內涵

  1. 進針層次

    • 「一進」:持針單次直刺至預定深度(通常為肌肉層或筋骨間),此階段講究「徐緩透皮,力貫針尖」,避免暴力穿刺。進針深度需依經穴特性及患者體質調整,如四肢穴位可深刺,胸背部則宜淺。
    • 「三退」:分三次由深至淺退針,依次退至「深層(地部)→中層(人部)→淺層(天部)」,每退一層皆需稍作停頓。此設計符合《內經》「三才法」,暗合天地人三才之道,旨在分層激發經氣。
  2. 手法配合
    每退至一層,須結合提插、捻轉等基礎手法:

    • 提插法:於各層次上下小幅提針,幅度約0.3~0.5分,用以調節針感強弱。
    • 捻轉法:配合進退針勢,左右交替捻轉針體,促進氣血流通,如《標幽賦》云:「循捫彈努,留吸母而堅長。」
  3. 重複操作
    若需強化刺激,可反覆施行「一進三退」,但須遵循「以氣至為效」原則,避免過度耗傷正氣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: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,故操作時應以患者出現酸、麻、脹等得氣感為調整依據。


臨床應用與理論依據

  • 適應證候:多用於氣滯血瘀、經絡痹阻之證,如風寒濕痺、頑固性疼痛或氣機升降失調者。分層刺激可逐步疏通經絡,兼具「淺泄邪氣,深補元氣」之效。
  • 經絡理論:此法暗合衛氣營血運行規律,淺層(天部)調衛氣,中層(人部)和營血,深層(地部)補臟腑,體現「從外治內」的整體觀。
  • 補瀉調控:透過分層操作,可實現補瀉轉換。如退針時結合「慢提緊按」為補,「緊提慢按」為瀉,呼應《難經》「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,動而伸之是謂瀉」之旨。

學術延伸

「一進三退」與「燒山火」「透天涼」等復式手法有共通之處,均重視分層操作與氣機誘導,但「一進三退」更側重於「退針分氣」,適合初學者掌握分層刺激之要領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「三進一退」等變通手法,以適應不同病機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