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一逆
「一逆」為中醫診療術語,指醫者在治療過程中初次誤判病機或誤施治法,導致病情進展受阻或加重。此概念源自古典醫籍對治療次第的嚴謹要求,強調辨證失準與用藥偏差對病勢的深層影響。
核心內涵
《傷寒論》「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」之說,揭示誤治的累積效應:初度誤治(一逆)雖未必立見危象,卻可能耗損正氣、引邪內陷,為「再逆」埋下病機惡化伏筆。此類誤治多見於寒熱虛實辨證謬誤,如陽證誤溫、陰證誤清,或虛實補瀉失當。
病理機轉
- 正氣耗傷:誤汗過度損及衛陽,誤下不當劫奪陰液,皆屬「一逆」常見類型。如太陽病發汗過多,可轉為漏汗不止的桂枝加附子湯證。
- 邪氣深傳:表證誤用攻下,引邪內陷形成結胸、痞證,符合《內經》「其在上者因而越之,其在下者引而竭之」的治療禁忌。
- 病機纏繞:少陽病誤用吐法,易使半表半裡之邪內迫陽明,呈現嘔癇、煩悸等變證,揭示三焦氣機樞紐的治療敏感性。
典籍佐證
《醫宗金鑑》論及「一逆」時,以麻黃湯證為例:若風寒表實誤投桂枝湯,雖同屬解表劑,但因方證不對應,反使腠理開泄而表邪不解,屬典型「方證不應」之逆。清代溫病學派更擴展此概念至衛氣營血辨治體系,如氣分證早用血分涼藥,可能冰伏邪熱。
臨床體現
- 方藥之逆:陽明腑實未成而早用承氣,損傷脾胃升降之機
- 針灸之逆:虛證誤用瀉法,或俞穴配伍違背「虛則補其母」原則
- 外治之逆:陰疽誤用清熱箍圍藥,反致毒邪內攻
此概念歷經千年臨床驗證,體現中醫「治貴應機」的核心思想,亦為歷代醫家強調「先議病後議藥」診療流程的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