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扇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一扇門穴
定位與取穴
一扇門為中醫經外奇穴,首載於明代《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》。其位置有二說:
- 標準定位:位於手背側,食指與中指指蹼緣(即兩指交接之赤白肉際)下方半寸(約同身寸0.5寸)處。
- 配伍穴位:常與鄰近之「二扇門穴」(中指與無名指間同法取穴)並用,二者合稱「扇門穴」,屬小兒推拿要穴。
功效與主治
一扇門穴性偏辛散,主瀉實熱,傳統應用如下:
- 發汗解表:以掐法或揉法刺激該穴,能開腠理、驅邪外出,用於小兒外感風寒所致發熱無汗,古稱「掐一扇門如斧開門隙,發汗速效」。
- 清熱明目:灸法(艾炷灸5-7壯)可引熱下行,治療目赤腫痛、眼瞼炎等目疾。
- 祛濕止癢:配合放血或艾灸,能緩解疥瘡、濕疹等皮膚瘙癢症,取「肺主皮毛」之理(穴近手陽明大腸經,與肺相表裏)。
操作技法
- 掐揉法:以拇指甲垂直掐按3-5次後,繼以指腹揉動50-100次,力度以局部酸脹為度,多用於急症發熱。
- 灸法:米粒灸或艾條雀啄灸,適用於慢性目疾或皮膚病。
理論淵源
此穴歸類於「經外奇穴」,其機理依託於:
- 全息理論:手部對應人體三陽經氣樞紐,刺激扇門穴能調動衛陽之氣。
- 經絡效應:穴區毗鄰手三陽經(大腸經、三焦經),透過皮部-絡脈傳導,調節氣血布散。
臨床配伍
- 配二扇門、坎宮(小兒推拿穴),增強發汗之力。
- 配合谷、風池,治風熱頭痛。
- 灸後加刺血少商,治急性結膜炎。
(注:本文所述為傳統中醫經驗,實際運用須基於辨證論治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