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身悉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一身悉腫
證名,指全身水腫之證候。此證多因外感風邪或內傷水濕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,濕邪瀦留於肌膚所致。常見於風水證型,屬水氣病範疇,臨床特徵為全身浮腫,伴有表證或裡熱之象。
經典論述
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載:「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,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,越婢湯主之。」此段經文明確指出,風水證因風邪襲表,肺失宣降,水道不通,水濕泛溢肌膚,故見全身浮腫。其特點為脈浮、惡風、自汗出,屬表實兼裡熱之候,故以越婢湯宣肺解表、清熱利水為主方。若濕邪偏盛,可加白朮以健脾燥濕;若兼陽虛惡風甚者,可酌加附子以溫陽固表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一身悉腫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- 肺失宣降:風邪外襲,肺氣壅滯,不能通調水道,水濕停聚。
- 脾失健運:脾陽不足,水濕不化,泛溢肌膚。
- 腎不主水:腎陽虛衰,氣化無權,水液瀦留。
此外,三焦氣化不利、膀胱氣化失司亦可能導致水腫。
治法與方藥
古今醫家治此證,多遵循宣肺祛風、利水消腫之法,常用方藥包括:
- 宣肺解表:麻黃、蘇葉、防風,開泄腠理,祛風散邪。
- 利水滲濕: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木通,導水濕從小便而出。
- 行氣消腫:大腹皮、桑白皮,寬中下氣,通利水濕。
- 清熱涼血:丹皮,兼治鬱熱傷絡。
此證多見於急性腎炎初期,屬中醫「陽水」範疇,與「陰水」(慢性水腫)之脾腎陽虛證有別。相關鑑別可參考風水、皮水等條目。
補充說明
若水腫伴見發熱煩渴、小便赤澀,可考慮熱邪偏盛,配伍石膏、滑石等清熱之品;若腫勢急劇、胸悶喘促,則需結合葶藶大棗瀉肺湯等瀉肺逐水。臨證時須四診合參,辨明表裡虛實,靈活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