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窩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一窩風
定位與取穴
一窩風為小兒推拿之特定穴位,首載於明代《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》。其位置於 腕背橫紋中點,與 中指延伸線相對 處。臨床取穴時,可令患者掌心向下,自腕背橫紋中央向中指方向直線定位。
手法與操作
傳統操作以 掐法 為主,施術者以拇指指甲垂直按掐穴點,繼而沿 中指尖方向推行,力度需均勻透達。此法古稱「掐一窩風」,操作時常配合揉法,以緩和刺激。
功效與主治
一窩風為 溫散風寒、通絡止痛 之要穴,其性溫,善入陽經,主調中下二焦氣機。根據中醫經絡理論,其效主要體現於:
- 肚痛:因寒積或氣滯所致之腹痛,掐揉此穴可溫中行氣,緩解痙攣。
- 急慢驚風:透過疏導手少陽三焦經氣,能熄風鎮驚,尤適小兒高熱驚厥或虛風內動。
- 外感表證:配伍解表穴位,可發散風寒,改善惡寒、鼻塞等症。
經絡聯繫
一窩風雖為推拿奇穴,然其位置鄰近 陽池穴(手少陽三焦經),且與 外勞宮(經外奇穴)相呼應。中醫認為其作用機制在於 調和三焦氣化,兼通手三陽經脈,故能上達頭面、下及脘腹。
配伍應用
古法推拿中,常與以下穴位配伍:
- 合 外勞宮:增強溫中散寒之效,治寒性腹痛。
- 配 清天河水:用於熱證驚風,平衡寒熱。
- 加 補脾經:調理脾胃虛寒之泄瀉。
古籍考據
《小兒推拿廣意》提及其「能止搐定痛」,《幼科推拿秘書》則載「一窩風主溫散,專治寒滯不通」。明清醫家多用此穴於小兒疳積、傷食吐瀉等症,體現其 調暢氣機 之核心作用。
現代應用延伸
除傳統適應症外,當代臨床亦用於 功能性消化不良 與 腸繫膜淋巴結炎 之輔助調理,取其通絡行滯之功。然須強調,其效與手法深淺、配伍攸關,需循中醫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