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實有羸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實有羸狀
病證名,出自《顧氏醫鏡》,指實邪內結、積聚成患之證,卻顯現虛弱之假象。此乃「真實假虛」之典型表現,因邪氣壅盛,阻遏氣機,導致正氣不得宣通,外見羸弱之態,實則內藏大實之候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外邪入裏化熱,或情志鬱結、飲食積滯,致痰、瘀、濕、熱等實邪膠結於內。邪氣亢盛,壅滯經絡臟腑,氣血運行受阻,故外表反見神疲乏力、不欲言語等虛象,實為「陽盛格陰」或「熱深厥深」之變局。
臨床表現
- 實證本象:腹中硬滿拒按、疼痛固定不移、面色紅赤、呼吸氣粗、脈象沉實有力。
- 假虛之徵:神情淡漠、肢體倦怠、頭目昏沉,或見泄瀉溏薄(因實熱下迫,腸道傳導失常)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多紅絳,苔黃厚或焦燥;脈雖沉細,然按之底力強勁,或見「伏脈」。
鑒別要點
需與「至虛有盛候」(真虛假實)區分:
- 大實有羸狀:雖見倦怠昏沉,然觸診腹硬、脈象沉而有力,瀉下物臭穢黏滯。
- 至虛有盛候:如脾陽衰微而腹滿脹急,然喜溫按,脈虛大無根。
治法與方藥
當以「瀉實破結」為主,兼通壅滯:
- 熱結腑實:用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枳實、厚朴)峻下熱結。
- 痰瘀互阻:選抵當湯(水蛭、虻蟲、桃仁、大黃)逐瘀化痰。
- 氣機壅塞:以五磨飲子(烏藥、沉香、檳榔等)行氣開鬱。
理論延伸
此證體現中醫「標本真假」之辨證精髓,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大實之病,反有羸狀;至虛之病,反有盛勢。」提示臨證須四診合參,尤重按診與脈象,識破假象,直搗病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