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陽二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一陽二陰為中醫脈學專有名詞,用以描述特定脈象特徵及其陰陽屬性。此概念源自《難經·四難》,原文載:「一陽二陰者,謂脈來長而沈澀也。」以下從脈象形質、陰陽屬性和臨床意義三方面詳述:

一、脈象形質特徵

「長而沈澀」為一陽二陰脈的核心表現:

  1. 長脈

    • 脈動範圍超越寸關尺三部,直達尺後。
    • 屬「陽脈」,主氣盛有餘,《瀕湖脈學》謂「長則氣治」,然過長則為邪熱熾盛或陽亢之兆。
  2. 沈澀脈

    • 沈脈:重按始得,舉之不足,主病在裏,屬陰。《脈經》云:「沈行筋骨,如水投石。」
    • 澀脈:往來艱澀,如輕刀刮竹,主氣滯血瘀、精傷血少,亦屬陰。
    • 二陰相疊,反映陰實或氣血凝滯之態。

二、陰陽屬性解析

「一陽二陰」為陰陽交雜之複合脈象:

  • 陽分:僅「長脈」一象,提示陽氣雖存但受抑制。
  • 陰分:含「沈」「澀」雙陰脈,顯示陰邪偏盛或氣血運行不暢。
  • 此脈象體現《內經》「陰陽勝復」理論,屬陽氣被陰邪所遏之病理狀態,類似《傷寒論》「陽微陰弦」之機轉。

三、臨床意義與病機推演

  1. 氣血失調

    • 長脈見於氣鬱化火,沈澀並現則為火鬱於內不得宣發,常見於肝鬱化熱兼血瘀證。
  2. 痰瘀互結

    • 沈脈主痰濕內停,澀脈示血行瘀阻,多見於癥積、痞塊等實邪膠結之病症。
  3. 虛實夾雜

    • 久病見此脈,可能為正虛(陰血虧損致脈澀)兼邪實(氣滯化熱脈長),如消渴病後期陰虛燥熱證。

此脈象需結合四診合參,與「陽結脈」(浮數而滑)或「陰結脈」(沈遲而澀)等鑑別,方得病機全貌。歷代醫家如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、張景嶽《景嶽全書》皆強調,凡見陰陽錯雜之脈,當審其孰主孰從,以定治法綱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