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陽三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一陽三陰脈象詳解
一陽三陰為中醫脈學術語,出自《難經·四難》,指一種陰陽交雜的特殊脈象,其特徵為「脈來沈澀而短,時一浮也」。此脈象結合了陰脈與陽脈的特點,其中以陰脈為主,陽脈為輔,反映人體內陰陽氣血的動態變化。
脈象特徵
- 沈澀而短:此為陰脈的典型表現。
- 沈脈:脈位深沉,需重按始得,主裏證,多因氣血內鬱或陽氣不足所致。
- 澀脈:脈行不流利,如輕刀刮竹,主氣滯血瘀或精血虧虛。
- 短脈:脈動應指範圍短小,不及三部,主氣鬱或氣虛。
- 時一浮:在沈澀短脈的基礎上,偶見浮脈。
- 浮脈:脈位淺表,輕取即得,主表證或虛陽外越。此處「時一浮」可能是陰中伏陽,或正氣奮力抗邪的表現。
病理意義
一陽三陰脈象多見於陰陽失調、寒熱錯雜的病症,如:
- 陰盛格陽:體內陰寒過盛,逼迫虛陽浮越於外,導致外現浮象,內則沈澀短。
- 氣血瘀滯兼表邪:裏有氣血不暢(沈澀短),外兼輕微表邪或正氣驅邪(浮脈)。
- 虛實夾雜證:如久病體虛者,陰血不足(澀短)夾雜少陽氣機鬱滯(時浮)。
與其他脈象的區別
- 單純陰脈:如沈遲、沈細,無浮象。
- 單純陽脈:如浮數、浮滑,無沈澀短之候。
- 複合脈象:如「浮沈交替」多屬邪正相爭,而一陽三陰則以陰脈為主,浮象短暫。
中醫理論背景
此脈象體現《內經》「陰陽互根」之理。陰陽本為一體,當陰偏勝時,陽氣雖弱仍會偶現,形成「一陽(浮)三陰(沈澀短)」的結構。《難經》以數字「一」與「三」比喻陽氣微弱而陰氣偏盛的狀態,類似「厥陰病」中寒熱錯雜的機轉。
臨床關聯
此脈可能見於:
- 慢性虛損性疾病,如內傷發熱、痰飲病。
- 某些外感病傳變過程中,邪氣入裏而未盡化熱。
- 婦人經脈不調,因衝任瘀阻而偶見虛熱上衝。
整體而言,一陽三陰脈象是判斷陰陽盛衰、邪正進退的重要指標,需結合四診綜合分析,以辨明病機本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