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陽一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一陽一陰
「一陽一陰」為中醫脈學術語,出自《難經·四難》,指脈象浮而兼澀的特殊表現。此脈象反映人體陰陽氣血的複雜互動關係,具有獨特的診斷意義。
脈象特徵
「一陽一陰」為複合脈象,包含兩種基本脈象特徵:
- 浮脈:屬陽脈,輕取即得,重按稍減而不空,主表證或氣機外浮。
- 澀脈:屬陰脈,往來艱澀,如輕刀刮竹,主氣滯、血瘀、精傷或津液不足。
此二脈合參,形成「浮而澀」的特殊脈象,體現陰陽相兼、氣血失和的病理狀態。
病機分析
《難經》將「一陽一陰」列為陰陽相兼的典型脈象,其形成機理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陽浮陰弱:陽氣外浮而陰血內虛,導致脈象浮取明顯,但細察則澀滯不暢,反映正氣不足或氣血運行受阻。
- 氣血失調:浮脈主氣分病變,澀脈主血分病變,二者相兼可能暗示氣滯血瘀、營衛不和或氣虛血少等情況。
- 虛實夾雜:浮脈可因表邪外襲(實證)或陽氣外脫(虛證)所致;澀脈則多屬虛實相兼,既可見於血瘀實證,亦見於精血虧虛。
臨床意義
在診斷上,「一陽一陰」脈象的出現,常提示以下幾種可能:
- 外感夾內傷:表證未解而兼有內傷陰血不足,如風邪襲表又兼陰虛或血瘀。
- 氣虛血滯:陽氣虛弱無力推動血液運行,形成氣虛血瘀之證。
- 陰陽兩虛:久病傷及陰陽,導致陽氣浮越而陰血虧少,脈象呈現虛浮而澀。
典籍參考
除《難經》外,《瀕湖脈學》亦論及浮脈與澀脈的特點,可互相參照。李時珍提出:「浮脈為陽表病居」,而「澀緣血少或傷精」,二者並見時,需綜合病證判斷虛實本質。
此外,《傷寒論》中雖未直接論及「一陽一陰」脈象,但其對「浮澀」相兼的描述(如太陽病誤下後的變證),可視為此脈象的延伸應用。
脈象辨異
需與相似脈象進行鑑別:
- 浮滑脈:浮而流利,主表證夾痰或風痰上擾。
- 沉澀脈:澀而沉取方得,多主裡證血瘀或寒凝血滯。
「一陽一陰」脈象的獨特性在於其陰陽屬性並見,浮取屬陽,澀象屬陰,故需細辨其主次與兼夾症狀。
綜言之,「一陽一陰」作為中醫脈學的重要概念,體現了陰陽辨證的細緻分疏,對臨床辨識複雜病機具有重要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