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陰二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一陰二陽脈象探微

「一陰二陽」為中醫脈學專有名詞,出自《難經·四難》,用以描述脈象的陰陽屬性組合。此脈象特徵為「沈滑而長」,反映人體氣血陰陽的動態平衡狀態,兼具陰性與陽性特質,體現中醫辨證中「陰陽互根」的核心思想。

脈象特徵解析

  1. 沈脈(一陰)

    • 屬性:屬陰,主裡證。
    • 指感:脈位深沉,需重按始得,輕取不明顯。
    • 生理意義:常見於氣血內斂或寒邪內伏;若兼滑長,則提示陰中蘊陽,如腎陽充足而寒濕內蘊之證。
  2. 滑脈與長脈(二陽)

    • 滑脈:往來流利,如珠走盤,主痰濕、實熱或氣血充盛。
    • 長脈:脈勢超過三指寬度,柔和則主氣機通暢,過亢則為陽熱亢盛。
    • 陰陽互動:沈中見滑長,顯示「陰藏陽動」之象,如體內痰熱鬱結而深伏,或陽氣內蓄而外見陰脈。

生理與病機內涵

此脈象可視為「陰陽交感」的具體表現:

  • 正常脈:見於素體陽氣充足而沉潛者,如冬季應腎之封藏,脈雖沈而底蘊滑長,屬適應性調節。
  • 病理脈:多見於「寒熱錯雜」或「虛實夾雜」之證,如:
    • 上熱下寒:沈滑長脈伴舌紅苔白,提示下焦虛寒而中上焦痰熱。
    • 痰瘀互結:沈脈主血行遲滯,滑脈主痰濕,長脈為氣鬱化火,見於癥瘕積聚初期。

經典理論延伸

《難經》以「一陰二陽」等脈象分類,建構「三陰三陽」辨脈綱領,對應六經辨證。此脈象與少陽、厥陰經氣相涉,臨床需結合:

  • 氣血盛衰:沈滑長而有力為實證,無力為虛陽外浮。
  • 臟腑歸屬:尺部見此脈多責之腎與命門,關部則涉及肝膽鬱火。

綜而言之,「一陰二陽」之脈透過陰陽交疊的指下特徵,體現中醫「陰平陽秘」的動態平衡觀,為審察內在病機的重要線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