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一陰三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一陰三陽脈象詳述

「一陰三陽」為中醫脈學重要術語,首見於《難經·四難》,指脈象浮滑而長,偶見沉象的特殊脈型。此脈象反映了人體陰陽氣機複雜交錯的狀態,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斷價值。

脈象特徵

「一陰三陽」的典型表現為:

  • 浮脈:脈位表淺,輕取即得,主表證、陽證
  • 滑脈:往來流利,如珠走盤,主痰飲、實熱
  • 長脈:首尾端直,超過本位,主陽氣有餘
  • 時一沉:偶見沉取明顯,沉主裏證、陰證

這種脈象浮中帶沉,滑中見長,陰陽互見,形成「三陽一陰」的特殊組合。《脈訣匯辨》謂:「浮滑而長,三陽也;時一沉者,一陰也,陽中有陰,其病在陽。」

經文溯源

《難經·四難》原文曰:「一陰三陽者,謂脈來浮滑而長,時一沉也。」明確指出此脈為陰陽相兼之象。後世醫家多本此說,如清代周學霆《三指禪》云:「浮滑而長時一沉,陽中有陰仔細尋。」

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曰:「三陽為病發寒熱」,「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」。一陰三陽脈象的形成與經脈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尤以太陽、少陽、陽明三陽經與厥陰經氣機失調為關鍵。

生理病理基礎

從中醫理論分析,「一陰三陽」脈象的產生機制包括:

  1. 陽氣外浮:三陽經氣盛而外浮,故見浮滑而長
  2. 陰氣內鬱:厥陰肝經氣機鬱滯,故時見沉象
  3. 氣血失和:陽氣浮越與陰氣內斂相互搏結
  4. 痰熱內蘊:滑脈主痰,長脈主熱,反映內有實邪

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浮滑者多痰,長大者多火,加以時沉,乃火鬱於內而欲外達之象。」

臨床意義

此脈象常見於以下證候:

  • 肝鬱化火證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日久化火
  • 痰熱擾膽證:膽腑痰熱內蘊,氣機升降失常
  • 陽明厥陰合病:陽明熱盛兼見厥陰風動
  • 少陽樞機不利:少陽為樞,轉輸失常,陰陽失調

明代李中梓《醫宗必讀》記載:「浮滑而長,時一沉者,此火鬱於內,欲發未發之候。」提示此脈與鬱熱內伏相關。

歷代醫家論述

歷代醫家對「一陰三陽」脈象有諸多發揮:

  • 王叔和《脈經》:「浮滑而長,時沉者,陽中伏陰也。」
  • 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:「浮滑而長帶沉弦,陽明厥陰兩經纏。」
  • 張璐《診宗三昧》:「此脈主痰熱夾肝氣上逆之候。」

《脈理求真》進一步指出:「一陰三陽之脈,須審其沉象之久暫,暫者為鬱,久者為虛,不可不辨。」說明臨床需細察沉脈出現的時間長短以判斷病情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