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伊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伊尹:商代湯液之祖與中醫藥學先驅
伊尹,名摯,號阿衡,生於商代初期,原為莘(今山東一帶)人。他不僅是商湯時期的著名賢相,更因其精通烹飪與本草藥性,被後世尊為湯液製劑的創始者,對中醫藥學的發展影響深遠。
烹飪與藥理的智慧結合
伊尹以擅長烹調聞名,史載其透過「鼎鼐調和」之術遊說商湯,主張治國如調味,需平衡五味。此思想亦延伸至醫藥領域,他提出「藥食同源」的觀點,認為食物與藥物皆具四氣(寒、熱、溫、涼)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之性,可相互為用。傳說其創制的湯液(即中藥煎劑),將生藥加水煎煮而成,大幅提升藥材的效用與吸收效率,成為後世方劑學的基礎。
《湯液本草》與方劑學貢獻
相傳伊尹著有《湯液本草》,雖原書已佚,但從《傷寒雜病論》等後世經典可窺見其湯液理論的傳承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多處引用「伊尹湯液」之說,並發展出經方體系,如桂枝湯、麻黃湯等,皆承襲了湯液製劑的調配原則。明代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亦明確指出:「湯液始於伊尹」,肯定其對中藥炮製與配伍的開創性貢獻。
中醫理論的實踐者
伊尹深諳「君臣佐使」的組方規律,將烹飪中主輔料的搭配邏輯應用於藥物配伍,強調「一君二臣三佐五使」的結構,使方劑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。此思想與《黃帝內經》「執簡馭繁」的治療理念相呼應,奠定中醫辨證施治的基礎。此外,他重視藥物與體質的對應關係,主張「辨五苦六辛」,針對不同證候選擇藥性,此即後世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」治療法則的雛形。
後世影響與尊崇
伊尹被歷代醫家奉為「亞聖」,與神農(本草始祖)、張仲景(醫聖)並稱。元代王好古在《湯液本草》序言中稱其「肇啟方劑之源」,清代徐靈胎更評曰:「伊尹之方,簡而要,約而效。」其湯液製劑技術不僅推動了中藥劑型的革新,更成為中醫臨床治療的核心手段之一,彰顯古代「治大國若烹小鮮」的哲學智慧與醫學實用性的完美融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