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醫案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醫案

醫案為中醫師臨床診治過程之詳細記錄,又稱「病案」或「診籍」,為中醫學傳承與學術研究之重要載體。其內容涵蓋病人基本信息(如姓名、性別、年齡、職業)、症狀描述、辨證分析、治療法則、處方用藥,以及病程演變與療效追蹤等。醫案不僅是醫者臨床思維之體現,亦為後世研習中醫診療技術的重要文獻。

醫案之歷史淵源

據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記載,西漢名醫淳于意首創「診籍」,記錄二十五例病案,內容包含患者籍貫、病狀、脈象、治法與預後,為現存最早之系統性醫案文獻。此後,歷代醫家多沿襲此傳統,或整理個人臨床經驗成專集(如《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》),或薈萃名家驗案編纂成書(如明代江瓘《名醫類案》)。清代更出現「醫案學」之專論,強調醫案書寫之規範性與學術價值。

醫案之學術價值

  1. 辨證論治之實證記錄
    醫案詳細載錄「四診」(望、聞、問、切)所得與「八綱辨證」(陰陽、表裏、寒熱、虛實)過程,反映醫家如何因應個體差異調整治法。例如,清代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,葉天士對同為「咳嗽」之症,依病機不同分採「宣肺」「潤燥」「健脾」等法,體現「同病異治」之精髓。
  2. 方藥運用之靈活化裁
    醫案常見加減方之靈活運用,如《傷寒論》經方於後世醫案中的擴展。明代《薛氏醫案》記載薛己以「補中益氣湯」為基礎,針對氣虛發熱、脾虛泄瀉等不同兼症調整配伍,彰顯「異病同治」之理。
  3. 流派經驗之傳承依據
    各派醫家透過醫案傳遞獨特學術觀點,如金元四大家中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附案強調「補土」;朱丹溪醫案則多見「滋陰降火」之例,為研究學術流派之第一手材料。

醫案之類型與體例

  • 個人醫案:單一醫家臨床記錄,如《丁甘仁醫案》,側重其用藥風格與辨證思路。
  • 彙編醫案:綜合多位醫家驗案,如《續名醫類案》,便於比較不同治法之優劣。
  • 專科醫案:針對特定病種,如《外科正宗》載錄瘡瘍治療案例,具專科參考價值。

傳統醫案書寫講求精要,常以文言文簡述病機,如「脈弦滑,苔黃膩,此痰熱內擾」,現代醫案則趨向結合西醫檢驗數據,形成「中西醫匯通」之新型態。

醫案於中醫教育之角色

歷代醫家視醫案為「活教材」,清代俞震《古今醫案按》強調:「醫之有案,如弈之譜,可按而覆也。」近代中醫院校亦將醫案分析納入課程,透過解讀經典案例,培養學生「辨證—立法—處方」之實戰能力。此外,數位化醫案庫之建立(如《中醫醫案知識服務系統》),更促進古今醫案之檢索與研究。

醫案集科學性與人文性於一體,既是中醫療效之見證,亦為中醫學術發展之基石。透過研讀醫案,可窺見中醫理論於臨床實踐中之動態調適,亦為當代中醫創新提供歷史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