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醫待詔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醫待詔

醫待詔為中國古代醫官之名,屬「醫散官」一類,平日無固定職守,然皇室或朝廷需醫療服務時,則應召入宮,奉詔執行診療事務。此官職見載於《漢書·佞幸傳·董賢傳第六十三》,反映漢代宮廷醫療體系中,除常設太醫令、太醫丞等職外,亦設此類兼職醫官以備不時之需。

職能與背景

  1. 宮廷醫療支援
    醫待詔多由民間醫術精湛者或地方良醫充任,其專長或涵蓋內科、針灸、方藥等領域。因屬「待詔」之職,平日不需常駐宮中,然需隨時待命,遇皇室成員、貴族患病,或太醫院人力不足時,即奉詔入宮協診。此制體現古代「以備顧問」的醫療彈性,亦顯示中醫「因人設職」的實用性。
  2. 醫術要求與選拔
    漢代醫待詔之選拔,除需通曉《黃帝內經》《傷寒雜病論》等經典,更重視臨床經驗與應變能力。其診治範疇可能包括:

    • 調理虛損:如宮中貴族常見之勞倦內傷,需擅長補益氣血、調和陰陽。
    • 急症處理:如突發熱病或痛症,須能辨六經傳變,施以針藥並用。
      此職雖非常設,然因直接服務皇室,醫者需具備極高醫術與應對禮儀之能。

與太醫體系之別

醫待詔有別於「太醫令」「太醫丞」等正式官職,其性質接近「特聘醫家」,無固定品階,且多為任務導向。唐代後,類似職能漸由「翰林醫官」取代,然唐宋宮廷仍保留「待詔」之名,如畫待詔、醫待詔並存,可見其制之延續性。

中醫學術價值

醫待詔之制,間接促成民間醫術與宮廷醫學的交流。此職往往由具獨到經驗者擔任,其臨證心得可能融入官方醫籍,如《千金方》《外台祕要》等均收錄諸家方論,部分或源自待詔醫家之貢獻。此外,此制度亦反映中醫「博採衆方」的特質,兼容不同流派以應需求。

附註
「待詔」一詞泛見於漢唐制度,除醫職外,亦用於天文、書畫等領域。醫待詔之具體職責隨朝代略有調整,然其「應召服務」之核心精神貫穿各代,成為中醫官制中一項靈活補充。